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7秒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3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
◆ 飛船入軌後,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續,航天員將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啟為期6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站平台維護與照料、機械臂操作、出艙活動、艙段轉移等工作以及空間科學實驗、技術試驗。
◆ 目前,空間站組合體已進入對接軌道,狀態良好,滿足與神舟十四號交會對接的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
◆神舟十四號有哪些飛行任務?飛行乘組的主要任務又是什麼?詳見下文
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由航天員陳冬、劉洋和蔡旭哲組成,3名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並在軌駐留6個月。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繼2022年5月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之後第二次飛行任務,也是該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將在軌完成空間站組裝建造。從1992年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到如今神舟十四號整裝待發,中國人的飛天夢伸向更遠的天際。
神舟十四號有哪些飛行任務?飛行乘組的主要任務又是什麼?
01
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期間
將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4日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期間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其中,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
林西強表示,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中國空間站艙內可以部署25台科學實驗櫃,每台實驗櫃都是一個小型的太空實驗室,可以支持開展單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林西強說,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態、生物技術和變重力科學等實驗櫃,能夠支持開展多種類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在空間條件下的生長、發育、遺傳、衰老等響應機理研究,以及密閉生態系統的實驗研究,並通過可見光、熒光、顯微成像等多種在線檢測手段,支持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多層次生物實驗研究,還支持開展不同重力條件下生物體生長機理的對比研究。
林西強介紹,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配置了流體物理、材料科學、燃燒科學、基礎物理以及航天技術試驗等多學科方向的實驗櫃,支持開展重力掩蓋下的多相流與相變傳熱、基礎燃燒過程、材料凝固機理等物質本質規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實驗研究。同時,在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的基礎上,將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氫鐘、銣鐘、光鐘組成的空間冷原子鐘組,構成在太空中頻率穩定度和準確度最高的時間頻率系統,開展引力紅移、精細結構常數測量等前沿的科學研究。
此外,還在艙外安排了材料艙外暴露試驗裝置和元器件與組件艙外通用試驗裝置,用於開展艙外實驗項目。後續,還將發射與空間站共軌飛行的巡天空間望遠鏡研究設施,開展廣域巡天觀測。
依托上述艙內科學實驗機櫃、艙外試驗裝置和巡天空間望遠鏡,在空間站建造階段,共安排了近百項實驗研究項目。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後,還將實施較大規模科學研究,預期將有力推動暗物質與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質本質規律、生命現象本質和人在太空的響應變化規律,以及地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的突破,為未來我國開展近地以遠的載人空間探索提供深厚的科學和技術積累。
02
中國空間站將再添“明星”部件
機械臂
林西強4日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後續發射的問天實驗艙將配置一個小機械臂。空間站配置的大小兩個機械臂,分工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可滿足空間站任務的需求。
與已隨天和核心艙入軌工作的大機械臂相比,小機械臂有著以下3方面突出的特點:
一是更加精巧,小機械臂的重量和長度均約為大臂的一半,負載能力約為大臂的八分之一,相應的目標適配器也更加輕巧,小臂的運動和操控靈活。
二是更加精準,小臂的末端定位精度更高,位置精度、姿態精度優於大臂,能夠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精細操作。
三是可與大臂級聯工作,也就是小機械臂可被大機械臂抓取形成組合機械臂,艙外作業覆蓋範圍更廣,通過大範圍轉移滿足去往不同位置進行精細作業的需求。
林西強在介紹小機械臂擔負的任務時說:
首先,與大機械臂相似,小機械臂通過目標適配器連接分離切換,可實現獨立艙外爬行,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支持、艙外狀態檢查等任務。
其次,小機械臂可發揮自身精巧、精準的特點,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各類載荷和平台設備的艙外安裝、維護和照料等精細操作。
小機械臂還可通過組合臂轉接件實現與大機械臂的級聯組合,實現航天員和載荷的大範圍作業,如後續需要在艙外安裝的設備,可以通過貨運飛船上行至夢天艙的貨物氣閘艙,通過組合臂的抓取和轉移,完成在艙外載荷平台上的安裝。
此外,大小機械臂可協同開展艙外操作任務,還能完成互巡互檢的自身維護工作,有效提高了機械臂系統的可靠性。
03
航天員迎來哪些新任務?
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神舟十四號乘組任務複雜艱鉅。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芬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今年我們要有兩次載人飛行任務,是我們空間站建造階段的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將要執行的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承上啟下,意義非常重大,對他們來說非常艱鉅。
在長達6個月的飛行中,航天員們要經歷的飛行工況極為複雜,包括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進行狀態監視,必要的時候實施手控操作進行交會對接;還要首次進駐問天艙和夢天艙兩個實驗艙來完成載人環境的建立;還要在這兩個艙完成十幾個科學實驗機櫃的解鎖、安裝等工作;以及日常組裝、建造、維護維修等各方面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要首次利用氣閘艙進行出艙活動。我們計劃要做2至3次的出艙活動,是首次利用問天實驗艙的小機械臂進行出艙。後面還會用小臂和大臂的組合臂進行出艙活動。這些都是全新的狀態,對航天員而言挑戰很大。他們還要進行太空授課,開展一些其他的空間教育活動及公益活動。
所以說這一次神舟十四號乘組的任務是極為複雜的,對航天員的應急和故障處置能力要求,也比以往更高。
聽“神十四”三位航天員介紹一下:
按照計劃,中國空間站將於今年年底完成T字形建造的基本構型,艙內活動空間超過110立方米,將配置2個航天員出艙艙口和1個貨物氣閘艙,並提供6個睡眠區和2個衛生區,可實現長期3人、短期6人駐留,更完善的功能除了提供給航天員更舒適的環境,也帶來了更多的任務。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劉洋:我們中間會經歷九種空間站的構型,要經歷五次的交會對接、三次的撤離、兩次的轉位實驗,還有機械臂的實驗等等,我們乘組的三個人在個人的任務分工和能力上是互相互為備份。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所以任務的設置可以說更加複雜,這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準備了兩年半的時間,問天同樣有三個睡眠區,一個衛生區,還有環控再生生保系統的整個備份,這些都是要我們上去進行設置,我們也要利用問天艙的氣閘艙進行出艙活動。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蔡旭哲:到我們問天實驗艙上去以後,有一個專門的氣閘艙,艙門是1米的,前面那個節點艙的艙門是85厘米的,所以說它裡面的空間也大。
將來,夢天實驗艙也將會有一個專用的貨物氣閘艙。利用機械臂,航天員可以在不出艙的情況下將空間實驗載荷傳遞出艙。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問天和夢天還有很多科學實驗機櫃,需要我們在上面做大量的空間科學實驗,包括空間科學的,醫學實驗的醫學領域的,還有科學實驗領域,人因領域,航天員系統領域,那麼除了我們十二、十三的實驗我們會有一個延續,我們還會有新增的實驗項目。
問天、夢天實驗艙搭載的科學實驗機櫃,承擔了大量國際領先的科學實驗任務。設備多、使用頻繁,也會增加航天員在設備維護維修方面的工作。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因為設備實在太多了,我們只能訓練我們的能力,維修的能力,這個能力我們是具備了,所以這也是載人航天的優勢,我們有航天員,我們有人。
此外,根據任務計劃,神舟十四號還將繼續開展“天宮課堂”等一系列在軌科普活動,並呈現更加豐富的內容。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劉洋:天宮課堂是我們空間站一系列活動,以後每一個乘組都會去開展大量的科普活動,而且相對於以前科學實驗上面一定會有所區別的。我覺得以後的天宮課堂可能互動性應該會更強一些,大家的參與感可能也會更強。
來源:央視新聞
背景鏈接
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取得哪些成果?
中國空間站建造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
此前,工程全線按計劃圓滿完成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核心艙、2艘載人飛船及2艘貨運飛船共6次飛行任務,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目標全面實現,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主要目標是全面突破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空間站工程總體和工程各有關係統從關鍵技術驗證、各系統功能性能驗證、組織指揮及運行管理等方面對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工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評估,認為:
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柔性太陽電池翼與驅動機構等8項關鍵技術得到了有效驗證;
核心艙在軌運行狀態良好,功能性能正常,各項指標滿足要求,具備支持空間站組裝建造的條件;
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和長征二號F、長征七號、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得到進一步考核驗證,滿足後續任務要求;
航天員系統建立了有效完善的乘組選拔培訓以及航天員在軌健康、工作和生活保障體系,能夠較好地支持後續任務實施;
應用任務基礎功能及核心關鍵技術得到在軌驗證,具備開展空間應用和實驗能力;
各地面系統滿足空間站建造和長期運營的要求;
工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穩妥高效的空間站運行管理和組織指揮體系,具備實施後續任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