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市場,內捲成了麻花
這半年來,何同學一直在搗鼓3D打印機。智能辦公桌、智能拋球器、遙控器外殼、分體式鍵盤……費時費力地整了不少花活兒。在數碼區,大部分UP主都在做手機測評,執著於屏幕、內存、續航、快充、處理器等參數的比較。與他們相比,身為數碼區“頂流”的何同學,更像一股“清流”。
作者| 胡萬程 編輯| 向治霖
何同學近期視頻
為什麼要自己辛苦去做,而不“恰”現成的飯?
何同學坦言,“因為有趣的產品越來越少了。”即便是採訪過庫克的鐵桿果粉,他也不得不承認iPhone讓人感到新奇甚至激動的新功能越來越少。
創新力不足、同質化嚴重、價高性能低,其他智能手機所面對的困局和iPhone是一樣的。
智能手機技術創新的停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上一次為智能手機的新技術歡呼是什麼時候了。
折疊屏,愛不起
如果硬要說一個近年智能手機市場上出現的新技術,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折疊屏了。
折疊屏手機
自2019年三星和華為雙雙推出自家首款折疊屏手機後,“折疊屏”這一屬性一躍成了高端旗艦機的天花板。萬元以上的身價,讓最大容量的iPhone 也望塵莫及。
國內的其他品牌,也生怕落伍一般地推出了自家的折疊屏手機。
小米在2021年上半年推出了MIXFold,OPPO在2021年的第四季度推出了FindN,榮耀在2022年1 月發布了榮耀MagicV,vivo在2022 年4月推出了XFold。至此,各家主流品牌完成了競品上的戰略平衡。
但要說折疊屏究竟有多讓人驚艷,如果沒有測評人王自如那般“Awesome”的演技,恐怕真的也就是——翻開它,嗯挺大的,折疊後再翻開,嗯褶子不明顯。
僅此而已。
除了“可以折疊變大”之外,折疊屏似乎也就沒有太多可以拿來說道的特點了。而與此同時,它的劣勢卻蓋不住,重、不便攜、鉸鏈壽命有限等問題都讓普通消費者難以產生購買欲。
我的身邊有兩位曾使用折疊屏的朋友。一位是電競行業的解說員,喜歡酷炫的電子消費品,當時以4000元的溢價從黃牛手中買得一部HUAWEI MateX2。
還有一位是米粉,用了很久的小米6,這次一換機就來了筆大的,買到了號稱“年輕人的第一台折疊屏”MIXFOLD。
但遺憾的是,兩位最後都更換了。
解說員過了新鮮勁,發現Android生態還是用不慣,把手機當作禮物送給了父親。
米粉在使用的一周內,就因為裝兜里太重無理由退貨了,最後換了台性價比更高的Redmi。
不過從數據來看,全球範圍內的折疊屏手機銷量,要比觀感上的消極好一些。根據Omdia的《2021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機型號市場追踪》,2021年末全球範圍內的折疊屏智能手機,累計出貨量達到了1150萬台。
在這當中,三星已經出貨了超過1000萬台,佔據了折疊屏智能手機銷量的88%。考慮到三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微不足道的佔比,國內感知不到這股潮流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星折疊屏手機Galaxy Z Flip發布
在三星的擠兌下,國內另一家做柔性屏幕、曾經估值高達500億的獨角獸企業柔宇,如今卻面臨著欠薪、停工、虧損的生死一線境地。
據南風窗記者了解,陷入困境的柔宇雖未大規模裁員,但從去年12月以來,近半年都未發工資了。
行業人士分析,有著“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自有技術的柔宇,並未和其它折疊屏手機品牌達成供應鏈合作,而是選擇做自己的手機。這使得它缺乏市場訂單,無法提升產量。
而柔宇手機本身也未能得到主流市場的認可,這是它難以在市場生存的主要原因。
還有one more thing嗎?
雖然折疊屏的賽道熱熱鬧鬧,但那位最重量級的選手始終沒有出現——蘋果。
蘋果不是沒有折疊屏的技術積累,此前它曾被曝出擁有多項折疊屏技術專利。而且在過去四年,蘋果向康寧投資4.5億美元,致力於研發新技術,其中就包括可彎曲玻璃。
但蘋果仍然沒有拿出這套技術,這讓人不禁猜想,究竟是蘋果認為技術尚不成熟,推出還為時尚早呢,還是蘋果做到中間就發現折疊屏壓根不是智能手機的未來呢?
雖然蘋果的真實想法尚不清楚,但從這幾年iPhone的新品發布會來看,它的重心也是明顯越來越集中於性能的介紹,譬如鏡頭性能如何好、芯片性能又提升了多少等等。
對比起它曾經數次引導智能手機走向的光輝歲月,反差非常強烈。
初代iPhone之所以能開啟智能手機新時代,是因其用觸控屏定義了智能手機直面屏幕。而iPhone4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產品的工業設計、操作體驗、硬件配置都極大地刷新了當時工業技術的上限,視網膜顯示屏、A4芯片、陀螺儀等技術創新,拓開了用戶對智能機的想像。
經典的Iphone 4
但在此之後,iPhone的一年一迭代的創新步子,邁得似乎越來越小。
有人把創新乏力歸結於兩位CEO 的特質差異。“喬幫主”偏執而浪漫,往往會絞盡腦汁,費盡全力也要給人帶來驚喜,以創意見長。
而庫克就更像個優等生,善於掌控供應鏈,以極低的價格將更為強大的硬件裝配到蘋果的產品裡,性能至上。
也有人認為,iPhone的日趨完美導致的“審美疲勞”是一件必然的事,就和菜刀發展了上千年也還是這個形狀、汽車發展了上百年也沒能有質的變化一樣。
不同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现实中的变化确实是显著的。人们在购买iPhone时,现在更多图的不是“心动”,而是“心安”。
可以保證穩定、流暢,在社交場合拿出不丟份,已經完全足夠。畢竟,智能手機充其量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它沒法讓人變得更酷,做到體面,不被人暗中嘲諷一句“屌絲”,已不容易。
余承東當年嘲諷小米“屌絲”
要求一家商業公司長久保持驚艷是不現實的,即便喬布斯在世,也終有江郎才盡的時候,那種才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想要更驚豔的東西,或許可以把期待放在下一個挑戰者身上。
但仍有一個令人擔憂的事情不可忽視,如今的手機廠商都在講究生態和閉環,他們把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打通,令用戶盡可能湊齊“全家桶”形成閉環。而這種生態固化,可能正在扼殺著行業的新生力量,導致手機行業幾乎不會再有黑馬出現。
一個集齊蘋果全家桶,或者家裡都是小米生態鏈的人,是很難突然再接受另一個品牌的。
被捲著前進
360公司創始人周鴻禕,曾這樣調侃過智能手機行業。
“手機行業已經不是紅海,而是血海。每星期都要上頭條,每個月都要放顆衛星。
CEO就算不是脫口秀九段也得抓緊業餘時間練成說唱歌手,否則可能就喪失了群眾關注度。”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各家手機企業仍然密集推出自己的新品,有人評價道:“新手機太多,人都不夠用了。”
“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換手機了”詞條登上熱搜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2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1486.4萬部,同比下降31.7%。
下降本身,既有市場飽和的原因,也有換機慾望低下的原因。
中國手機市場增長乏力不是新鮮事兒,早已從增量市場變成存量市場,如今更多是換機市場的激烈爭奪。但和幾年前不同的是,人們換手機的慾望變得越來越弱,更多的人成為了“手機釘子戶”。
智能手機怎麼了,它為什麼不再令用戶欣然買單?
可以追循的一個路徑是,智能手機在步入“拼硬件”的歧途後、一條道走到黑。縱覽近年來的手機圈,行業性創新已經明顯乏力,手機廠商更多是在做元器件的代際更迭。
不僅如此,很多手機廠商也開始嚴重依賴供應商元器件的技術更迭來撐場面,而品牌自身則缺乏技術創新,造成產品體驗停步不前。
高通驍龍芯片佔據手機芯片主市場
屏幕上,弧面玻璃、曲面屏、無邊框設計,對屏佔比指標極限的追逐,幾乎已經成主流機型的標配。內存與芯片也早已不是什麼獨家秘笈,在性價比因素已然失效的換機時代,芯片與性能僅僅是一個基礎分,很難讓一款新品殺出重圍。
在這樣的同質化競爭中,比的是什麼?
那就是在來料基本一致的情況下,看誰做出最創新、最易用的產品。
如果我們把時光重新拉回到2018年,其實不難發現,主流廠商的旗艦手機在今時今日似乎各項技術仍然不算落伍。
而2018年後,即使有所謂的創新出現,從實用角度看,更多像是一種單純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存在,為了刺激銷量而增加的賣點。從根本體驗上看,其實並無重大提升和顛覆。
天花板已現,各大智能手機廠商“假裝在創新”的努力卻不能停,只能共同沉浸在一場關於創新的行為藝術中,折騰電池、折騰屏幕,在攝像頭上拼命內捲。
不同手機品牌推出的新機型,長得越來越像,越來越缺乏明顯的辨識度。有些僅僅是在顏色、鏡頭排列以及代言人上下下功夫。
智能手機同質化嚴重,遮住logo,你能分清圖中的手機品牌嗎?
按道理說,智能手機的服務,本是以雲與終端的交互,提供給用戶好的體驗,而在未曾料到的移動互聯網強大浪潮下,硬件參數這一單一的指標,成為最重要指標。
這是荒唐卻又無奈的現實。
樂觀點說,在當下創新膠著的行業大環境下,下一個率先突破固有思維、技術限制帶來新改變的廠商,也會獲得在這場角力中突圍而出的優勢。
不過,這樣的黑馬會何時到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