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已經找出精神病人和正常人之間的關鍵生物學差異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的大腦中有一個更大的紋狀體區域。神經科學家使用核磁共振掃描發現,精神病患者的紋狀體比正常人大10%,這是前腦皮層下基底神經節的神經元群,可以用來代表精神病患者和非精神病患者之間明顯的生物學區別。
來自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發現了精神病患者和非精神病患者之間的生物學區別。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掃描,科學家們發現,與具有低度或無精神病特徵的對照組相比,精神病患者的紋狀體(前腦的一個區域)大了10%。
心理變態者,或具有心理變態特質的人,是指具有自負和反社會傾向的人。這通常表現為對自己的行為缺乏內疚感,對他人缺乏同情心,在某些情況下還有犯罪傾向。
紋狀體是前腦的一部分,是包含整個大腦的皮質下區域,它協調認知的眾多要素,包括運動和行動規劃、決策、動機、強化和獎勵感知。
以前的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有過度活躍的紋狀體,但其大小對行為的影響還沒有得到證實。新的研究表明,表現出精神變態傾向的人和沒有這種傾向的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生物差異。雖然不是所有具有精神病特質的人最終都會違反法律,也不是所有的罪犯都符合精神病的標準,但它們之間有很強的關聯。還有重要的證據表明,精神病態與更具攻擊性的行為有關。
對生物學在反社會和犯罪行為中的作用的理解可能有助於改進現有的行為理論,並為政策和治療方案提供信息。為了進行他們的研究,神經科學家掃描了美國120名參與者的大腦,並使用心理病理學檢查表對他們進行訪談,這是一種心理評估工具,用於確定個人是否存在心理病理學特徵。
來自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助理教授奧利維亞-蔡(Olivia Choy)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她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有助於推進我們對反社會行為(如精神病態)背後的知識。我們發現,除了社會環境的影響,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反社會和非反社會個體之間可能存在生物學上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大腦結構的大小。”
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Olivia Choy助理教授,目前正在展示人類紋狀體的圖示。
賓夕法尼亞大學犯罪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系的阿德里安-雷恩教授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說:”由於生物特徵,如一個人的紋狀體大小,可以從父母那裡遺傳給孩子,這些發現為精神病態的神經發育觀點提供了更多支持–這些罪犯的大腦在整個童年和青春期沒有正常發育。”
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犯罪學、刑事司法和應急管理學院的羅伯特-舒格教授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補充說:”在社區樣本中使用精神病態檢查表仍然是一種新穎的科學方法。幫助我們了解那些不在監獄中的個人的精神病態特徵,而是那些每天走在我們中間的人的精神病態特徵”。
阿拉巴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安德烈-格倫(Andrea Glenn)在強調聯合研究小組所做工作的意義時說:”通過複製和擴展先前的工作,這項研究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即精神變態與紋狀體的結構差異有關,這個大腦區域在認知和社會功能的各種重要過程中很重要。未來的研究將需要了解可能導致這些結構差異的因素”。
該研究的結果最近發表在同行評議的學術刊物《精神病學研究雜誌》上。
通過對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和訪談結果的分析,以篩查精神病症,研究人員將擁有較大的紋狀體與對刺激的需求增加聯繫起來,通過刺激和興奮,以及沖動行為的可能性更高。
紋狀體是基底神經節的一部分,基底神經節是由大腦中心深處的神經元群組成的。基底神經節接收來自大腦皮層的信號,而大腦皮層控制著認知、社會行為和辨別哪些感官信息值得關注。
然而,在過去20年中,人們對紋狀體的理解已經擴大,產生了該區域與社會行為困難有關的暗示。以前的研究還沒有涉及到在具有精神病特徵的成年女性中是否觀察到紋狀體增大的問題。
這些神經科學家說,在他們對120人的研究中,他們檢查了12名女性,並首次觀察到精神變態與女性紋狀體增大有關,就像男性一樣。在人類發育過程中,紋狀體通常會隨著兒童的成熟而變小,這表明精神變態可能與大腦發育方式的差異有關。
Choy助理教授建議仍然需要更好地了解紋狀體的發展。為什麼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有可能具有精神病態特徵,可能涉及許多因素。精神病可能與大腦中的結構異常有關,而這種異常可能是發展性的。同時,必須承認,環境也會對紋狀體的結構產生影響。
雷恩教授補充說:”我們一直都知道,精神病患者會不惜一切代價來尋求回報,包括涉及財產、性和毒品的犯罪活動。我們現在發現了這種衝動和刺激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其形式是擴大紋狀體,這是一個參與獎勵的關鍵大腦區域。”
科學家們希望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找出具有精神病特徵的人的紋狀體擴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