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控的上海VC:日日宅家刷項目,卻難投出“臨門一腳”
“你等會兒,我臨時又有個會。”近兩個月來,上海宅家的投資人們都彼此達成了默契,刷項目+煲電話會成為了每日宅家必備項目,沒有了往日花費在路上的通勤時間,前期溝通效率甚至與日俱增。但即便如此,卻往往卡在即將打款的最後一步。
作者/孫媛
作為消費賽道的投資人,天使灣創投投資總監顧雋華最近有點不甘心,原計劃在4月份close的項目流產,一直讓其頗有些失望。在他看來,這個項目的投資失敗跟遠程溝通的不直接性、信息損失有著一定聯繫。
顧雋華的“無法打出最後一槍”成為了上海VC圈的心頭痛,飛馬旅CEO錢倩更是坦言“投不出去,刷項目也沒用”,在她看來,投資本質上是服務業,經濟的活力決定了投資的活力。
“所有技術層面的事情和投資的邏輯不會變,大浪襲來,洗掉的是那些投機者。上海解封之後,創業的成本也會上升更快,投資人以後會手更緊,更不會輕易投資項目。”
觸手可及的6月解封,是投資人翹首以盼的重要事項,但2個月封控過去,上海經濟復甦仍需要一定週期,對於創投圈而言,這一次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仍未結束。
投還是不投、投什麼,無疑將成為上海VC們勒緊褲腰帶後所面臨的一道難題。
投資放緩不可避免,穿越疫情終將迎來春天
國科嘉和高級合夥人陸佳清
對我而言,從結果來看,疫情封控在家主要是產生了三方面的影響。
一是節奏放慢,沒有幾家機構是不去現場就能打款的;二是整體行業環境挑戰變大,市場宏觀經濟不好,疫情下市場恢復也需要一定週期;三是投資行業從募投管退各方面都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壓力,投資人和企業就好比“主駕駛”和“副駕駛”,現在主駕駛面臨著生存壓力,副駕駛自然也不好過,所以挑戰和壓力很大。
足不出戶,在家篩選項目的時間也變多,但是唯有基於行業研究的篩選項目才有意義。
至少就我們機構來講,行研是一個常年存續的存在,事實上疫情封閉了,團隊寫行業報告的任務反而加重,因為我沒法出差,所以坐高鐵的時間,都可以用以研究行業,也就是篩項目。
但又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解封,作為投資人和項目聊得很多,但因為無法去現場,難以項目做深入的調研,剩下的部分只能說資料在公司回頭髮給我們。
所以對於封控中的投資人來說,篩項目這個事情有極限,拋開你線上能完成的工作,大量都是需要線下完成的事情。如果沒有在封控前完成大量的前期工作,就很難推動項目的最終投資,尤其是剛接觸的項目。就拿最近一個估值30億元左右的PE項目來說,這個項目我們已經跟了一年,才得以在線上完成。
就算上海6月1日全面解封,我個人認為,還是需要3個月以上的緩和期,經濟從冷到熱需要時間,而疫情對企業的影響已經產生。
來源:受訪者供圖
投資行業的恢復情況主要看其上下游恢復情況,VC是一個完全open的職業,其恢復主要伴隨著經濟活動。譬如上游人民幣市場很多出資的都是國資,但是現在各地政府還以忙防疫為主,而下游企業端今年的表現可能都是負增長,這個時候投還是不投就是個問題。
同時,美元基金的日子也不好過,上游募資難,下游又面臨著一些之前高估值賽道項目,在去年市場火熱的時候拿了一輪大額融資,現如今又面臨著打折融資,甚至也融不到資的情況。投資機構依然陷入了兩難境地。
所以現在投資變成了一個不得不謹慎的狀態,一是因為市場上、下游都在逐漸復甦的過程當中。一家上海的創企被封閉了兩個多月,第一件事肯定是恢復生產,而不是融資。
二是客觀來講,上海封閉期間,三月份、四月份A股各大幅度殺跌一次,二級市場跌到低谷的水平。這個從二級市場傳遞到一級市場是有影響的。我覺得今年大概率機構都會放緩投資速度,能投幾個項目都算不錯了。
從投資人角度來說,放緩是因為客觀因素,所以VC必須要樂觀,發掘積極的因素,才能看到更多機會。
其實今年有很多投資邏輯也非常清晰,我自己在做一個雙碳的項目,這裡面鎖定的就是國家戰略,從這次俄烏戰爭也看的出來,大宗代表了真資源。而目前中國缺能源,就會更堅決推動新能源戰略、碳達峰碳中和的方向。同時我在看的軍工項目也是如此。
其次就是自主可控、國產替代,這裡面可以看得方向有很多,譬如我投的軍工,當然還有前期最熱的半導體、工業軟件等項目,等估值更回歸理性一點,我們還是會積極佈局,因為工業軟件之類的去年估值實在太高了,這裡面有一定的泡沫。
總的來說,疫情對於我們關注的硬科技賽道,影響可能不如消費大,但是如果從上、下游供應鏈來看,對例如半導體供應鍊等絕對影響還是很大的,疫情會導致停產。
但是企業需要把工廠多點佈局嗎?其實我的答案跟別人可能不一樣,我覺得非必要。因為疫情總是會過去的,可能很快。
客觀來說,作為創業者,當下無非就是做好三個事情。
首先是適應環境、要活下來。我們要相信中國經濟的韌性,冬天過去會有春天。
二是活下來後,要反思自己的發展模式。伴隨宏觀經濟壓力的加大,過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一些純粹靠輸血(融資)的項目日子會越過越窄,絕大多數企業要有自己組織的韌性和造血能力,管理好現金流。
在我看來,現在最難受的企業是上一輪融資結束後進行了員工擴招,但是現在融資放緩,要等著裁員的企業。
最後,企業要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我一直看技術、看科技,總體來講,從研發的投入保障、產品的差異化來看,很多技術雖然生長得慢,但只要你把這一點做好了,就算被併購也會活下來。
來源:受訪者供圖
除了每天端坐在電腦前工作到深夜,跑步機更成為陸佳清每天必備打卡項目
消費類項目宜“剛性”、忌“花哨”,更要保證36個月的現金流
天使灣創投投資總監顧雋華
上海大多數辦公樓在三月中旬左右就陸續進不去了,當時我在上海浦東,還沒到足不出戶的地步,一直到三月底小區就封了。
投資機構的工作其實需要比較多出差,去現場看項目、面聊、盡調,現在就只能變成天天騰訊會議。
作為投資人,我的工作第一個部分是尋找獵物。
過去如果一周我要看10個項目,本質還是通過打電話或者線上會議工具去做初期接觸,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其實效率變高了,因為沒有通勤的時間浪費,我在線上就可以完成大量的獵物搜尋。
第二部分的工作就是“臨門一腳,開槍”,相當於我看100個項目,重點去抓裡面的10個項目,最後打下其中的3個。
這部分的效率就明顯變慢了,因為協同效率變低,捕獲的效率也明顯下降。
最明顯的地方體現在內部溝通環節,跟老闆以及合夥人溝通推動項目過投委會。現場溝通我可以觀察大家的表現,從而關注到大家所關心的內容,但是現在隔著屏幕我所捕捉的視覺信息不完全,也不知道我講下去效果如何,在協同方面存在很明顯的差異。
而投資本身並不是一個工作交流密集的工作,平時大家都是散養的狀態,每個人做自己的工作,前期交流不多,但是一旦要啟動項目的投資推進,就需要密集的溝通和協調各方,通過跟公司不同職能的同事、老闆、投委會成員溝通,來最終完成投資、簽協議打款等。
這就導致我本來有一個項目應該在四月初的時候close,結果因為疫情的原因,現場盡調變成遠程開會,包括內部溝通、開投委會等工作,導致最終這個項目沒有投成。
在我看來,最終沒有投成的原因一部分跟全程線上溝通,完全沒有現場溝通、盡調是有關的,其次就是從線上推動項目投資確實比較難。
而通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我也更為註意到疫情跟創業項目之間的關聯性:譬如疫情對他未來的營收、商業模式的影響,創業者怎麼看待企業發展跟疫情的關係。
經歷了這次疫情之後,我們看項目首先要看疫情對這個項目影響大不大,疫情影響的權重明顯上升了。
我們可能從來沒想過上海會封60天,過去覺得14+7都已經很長,但現在這波疫情到現在都還未結束。當下政策是動態清零,那就意味著未來可能會帶來跨地域的流動減緩以及更多的封控可能性。
從此次上海封城,可以觀察到實體行業尤其是餐飲業受到了巨大衝擊。我了解到上海有一些米其林餐廳口碑和位置都很好,但是可能很難有人願意接盤。從餐飲業的表現,可以看到線下為主的行業所遇到的巨大衝擊,這也意味著投資人會變得更謹慎。
第一,還要不要投線下產業;第二是投線下產業,就必要告訴創業者,現金流要保持36個月以上。以前可能18個月就夠了,24個月足矣,但現在沒有36個月我就會勸別做這事情。
如今創業者需要做好打算,那就是一年可能有3個月會經歷封城,如果3-6個月都能撐下來,那我會覺得你這個商業模式還不錯。
另一方面,就是要加速線上線下的融合,但是把線下的業務搬到線上勢必會引起商業模式的變化。
舉例來說,一個做音樂教育的線下培訓機構,其實非常重線下的樂器體驗,線下的付費客單價也相對較高,可能1-2萬元/年,但是你把這個模式搬至線上,可能消費者的付費意願就會下降。
作為消費類投資人,我們現在看項目更注重剛性需求,是不是有足夠的普適性,而不是“花里胡哨”。
譬如,供蔬菜、肉類的“剛性需求”企業可以跟上海市商務委申請成為保供單位,這樣危機又可以進一步緩解;但非剛性需求的餐飲企業是無法做到的。可以看到,清美、吉祥餛飩、灣仔碼頭等品牌在上海這波疫情中,滿足人們基本的生存需求,成為了社區團購中的主力產品;但是之前爆火的虎頭局等新品牌,就沒辦法迎來這樣的銷售爆發。
這樣一來,優質標的肯定會變少,整個消費類項目的投資環境可能未來會更差,所有品牌都要做好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也會更注意企業線上的業務情況,因為疫情下線上品牌也會更有整體上的一定優勢。
線下品牌的特點就是主攻一個區域,一般都聚集在一個城市,譬如杭州、上海、武漢,雞蛋都放同個籃子裡,不能做到高度離散。
這時線上品牌的優勢就在於全國有好幾個倉,一個城市、一個倉庫封了,還有其他倉可以發貨,這樣其他地區的生意依然可以照做,減少疫情的影響。
所以現在我一定會問創業者,一旦線下業務受到影響,他怎麼及時通過線上的方式來完成補充,對營收業務做一定調整,“不死磕線下”很重要。一家在上海開20家門店的A輪企業,很可能封三個月就要“死”了,房租、員工工資都足以壓垮他。現在就要求更多線下項目去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打法,以及發貨倉盡可能做到全國多點佈局。
疫情之下,企業日常運營、供應鏈都要做好Plan B
道彤資本醫藥投資總監張彥
對於投資人來說,初步交流都可以線上完成,這兩年新冠疫情下,其實我們也習慣用騰訊會議等工具去做前期溝通、形成投資意向, 對於一個比較自律的投資人來說,其實看項目、行業盡調不會受工作地點的影響。
但是真的要做投資決策,不能去現場跟創始團隊當面交流、盡調,就完成雲打款,對於機構來說不太現實,我們內心也是有點虛的。
譬如一些醫療器械類的項目,這些手術的設備、耗材等需要現場演示,企業也是希望投資人能夠當面去了解,上海封控的話,上海的項目肯定看不了,這個影響比較大;但其他外地的投資人看項目相對不受影響,所以整體來說並沒有影響我們看項目的進度。
在上海這個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其實讓我們公司包括我在內,意識到企業真的需要在日常運營和供應鏈上有一個Plan B的設計。
日本在面臨火災、地震等情況,是有危險意識的。“危機下該如何操作”融入到每個人的教育和生活中。上海這次的封控其實可以理解為與病毒間的一場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我們企業端運營方面是準備不足的。
譬如疫情之下,公司就可能會面臨簽協議沒有公章、無法寄件,不能及時簽約、付款及準備材料等情況,從“因為上海疫情封控,上海一位血管外科專家張醫生騎行40多公里,去辦公室裡拿U盾,只是為了給集團公司員工發工資”的一個視頻也可以看出,企業缺乏日常運營下的應急方案。
此外,供應鏈方面也需要有預案。例如試劑研發可能需要購買試劑、抗體、細胞等,如果是進口的原材料,那麼運輸入關都可能出現問題,這個時候就要求準備1-2個月的貨期,或者說準備一定時間該階段的生物實驗的耗材,才能有助於在研發階段免受因為缺貨而導致的影響。
同時,國外產品進不來,也意味著國產化會有更多的需求空間,國產替代的備案也很重要。
其次是臨床階段的公司,對於病人的管理、回訪等,在臨床階段,也需要有Plan B,及時讓他們在突發情況下去其他地方做一些安排。
總而言之,在疫情的突發下,所有核心在於通過預案去應對這樣一些危機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