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座潮光互補型光伏電站並網發電
我國首座潮光互補型光伏電站——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浙江溫嶺潮光互補智能電站,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這也是我國首次將太陽能和月亮潮汐能互補開發的創新應用。
溫嶺潮光互補智能電站是利用太陽能光伏與月球引力產生的潮汐能綜合開發利用的新型電站,總裝機容量100兆瓦。通過控制潮汐發電的時段和功率,有效平抑光伏發電的波動。既有效提升能源綜合高效利用,還可確保新能源電力上網安全穩定。
國家能源集團副總經理馮樹臣:它開創了潮汐與光伏協調、“水上水下齊發電”的新能源綜合運用新模式。不僅有效挖掘拓展了利用空間,更有效助力創新驅動提高發展質量,有利於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溫嶺潮光互補智能電站智能化、自動化程度均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實現少人值班、無人值守。年均發電量可超1億度,可滿足約3萬戶城鎮居民一年的家庭用電需求。與同體量火電站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654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84479噸。
什麼是潮光互補電站
這種新型潮光電站是如何把日月之能都兼收轉換成電能的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潮光電站,是兼有潮汐發電和光伏發電兩種電源形式的發電場站。在漲潮時將海水儲存在水庫內,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轉動,進而使發電機發電,即為潮汐發電。
光伏發電,即通過太陽光照射在矽基材料上,直接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從而產生電流,也叫光生伏特效應。其發電能力與光照條件直接相關,通常集中在白天日照充分時段。
本著資源綜合高效利用的原則,在潮汐電站庫區水面上鋪設光伏板,利用當地光照資源進行光伏發電,與潮汐發電形成互補型電站,打造潮汐與光伏協調運行發電的新模式。在提高總體電量輸出的同時,可通過控制潮汐發電的時段和功率,有效平抑光伏發電波動,提升電站輸出電能品質,最大化實現海洋資源開發利用。
“日月同輝”電站裡的“黑科技”
溫嶺潮光互補智能電站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應用多項創新技術,開創了潮汐與光伏完美協調發電的新能源綜合運用新模式。讓我們一起來揭秘這個吸收日月之精華的新型電站都有哪些“黑科技”。
在電站潮汐庫區總面積約2000畝的水面上,安裝了18.5萬塊光伏發電組件。日常巡檢維保工作量巨大。電站採用無人機巡檢技術及AI智能診斷系統,實現無人機一鍵巡航、故障定位、報告分析等功能,可有效識別設備的異常情況。智能無人機巡檢技術可大幅縮減巡檢所需人力,節省運維成本,有效提高了巡檢效率與精度。工作人員坐在主控室即可實現對設備的遠程監視和控制。
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總經理唐堅:我們開發建設了生產數字化平台,依托透明數據,建立了風光設備健康預警模型,可以快速遠程診斷。目前模型準確率超過了85%,實現從“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轉變。設備運維由被動變為主動,有力保障了電站經濟效益。
升壓站是電能轉換上網的關鍵環節。潮光互補電站採用創新建築模式——預製艙模式,在工廠裡實現艙內設備高度集成,施工時就像搭積木一樣吊裝就位,建設效率大幅提高,僅這一項就縮短了2個月的工期。安裝投運後,艙內實現恆溫、恆濕、無塵,可有效隔絕海邊鹽霧腐蝕、粉塵侵入,極大提升設備運行的可靠性。
這個潮光互補電站不只能發電,它還有一個巨大的“充電寶”,就是配套建設的5兆瓦時儲能設備。有了它,可有效保障發出來的電穩定安全併入電網。而這其中如何快速有效平抑並網光伏電站發電功率的波動,是關鍵重點。
國網浙江電科院網源協調技術專職張江豐:溫嶺潮光項目充分利用儲能係統能量的充放電置換,以及毫秒級的功率快速響應特徵,使其從“適應電網運行”有效轉變為“支撐電網運行”,這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光伏能源進入快速發展期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增光伏並網裝機容量為5488萬千瓦,達到歷史新高。
作為應用廣、見效快的一種新能源,近年來,我國光伏能源發展的快速發展趨勢已經形成。
近年來,我國能源企業紛紛加快光伏能源項目的建設。華能集團位於雲南臨滄市的愛華農牧光伏、石門坎農業光伏、阿柱田農業光伏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預計於6月30日即將並網投產發電;大唐集團今年計劃開工新能源項目1000萬千瓦,其中光伏665萬千瓦,佔了所有新能源開工總量的2/3;國家電投集團今年前4月在寧夏和廣東分別開工建設150兆瓦光伏旋複合發電項目和分佈式光伏項目,與此同時,湖北麻城130萬千瓦光伏項目也正在建設之中。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光伏發電在建項目1.21億千瓦。今年1—4月,光伏發電新增並網1688萬千瓦,同比增長126.7%。預計全年光伏發電新增並網1.08億千瓦,同比上年實際並網容量增長95.9%。我國已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推動者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