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刷手機問題不大?研究人員追踪了800個年輕人,結果有點意外
晚上睡覺前刷刷手機,可能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習慣。有一些研究提醒說,睡前頻繁刷手機或許不利於健康,比如刷手機時間長了影響入睡,擾亂正常的睡眠模式和生物鐘。還有人擔心,睡前刷手機會加重負面情緒。事實上,神經科學家確實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夜間增加光照,尤其是藍光照射——手機等電子設備通常發出藍光,會影響大腦特定的神經環路,從而誘發抑鬱相關的症狀。
不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最近有一項針對年輕人深夜刷手機的研究調查卻發現,睡前刷手機對情緒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嚴重,或許還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研究人員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論文表示:“與流行的假設相反,睡前使用智能手機與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沒有密切關係,這可能是因為智能手機的使用也是一種社交行為,對於心理健康有連帶的益處。”
這項研究的數據來自對800多名丹麥大學生的追踪調查。研究人員向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們提供智能手機,並通過其中運行的定制軟件獲取他們的使用頻率,連續收集了四周的數據。
數據顯示,16個工作日(每週一晚上到每週四晚上)裡,在這些年輕人自我報告的睡眠期間,軟件記錄到了超過250000次智能手機活動,包括接聽電話、發消息、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帖或點贊等。
在調查開始和隨訪四個月後,研究人員還通過問卷評估了這些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包括孤獨感、抑鬱症狀、壓力程度、生活滿意度等方面。隨後,利用統計分析方法排除潛在的混雜因素,研究人員查看了參與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否與睡眠期間使用手機有關聯。
基線數據顯示,相比晚上不刷手機的參與者,由於使用手機而連續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參與者,在調查開始時的壓力感知和抑鬱症狀要相對更高一點。但在平均四個月的隨訪期間,睡覺刷手機與感知壓力、孤獨感和生活滿意感的變化之間並沒有明確關聯。
研究人員還注意到,與晚上不刷手機的參與者相比,多個晚上刷手機的參與者(儘管比例不高),從基線到隨訪,抑鬱症狀甚至出現了小幅下降。
研究推測,這種微弱的變化可能是因為使用手機的這些場景是一種對心理健康有益的社交現象,而對於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大學生來說,形成社交網絡和參與社會互動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因此儘管晚上刷手機可能擾亂睡眠,社交接觸的有益影響可能會抵消一部分負面後果。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猜測,根據先前的其他一些研究,比如美國曾對300名智能手機深度用戶進行過的一項調查發現,焦慮與刷手機的活動類型有關,例如相比社交互動,獲取新聞、娛樂、消費等與焦慮的關聯更密切,因此研究團隊打算進一步調查睡前刷手機的活動類型是否也對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