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代進行時:英睿達DDR5-4800 16GB×2台式機內存套裝上手輕體驗
隨著英特爾12 代處理器與600 系列芯片組的上市,消費級PC 市場終於吹響了普及DDR5 內存的號角,各大DRAM 顆粒與內存模組製造商也早在摩拳擦掌。即使AMD 的動作慢了半拍,該公司還是在台北電腦展(Computex 2022)主題演講期間,披露了全新一代AM5 平台的處理器+ 600 系列主板芯片組的規劃,意味著PC 市場的DDR5 內存普及工作正在被進一步加速。
【前言】
資料圖(via Crucial官網)
當前市面上主流的DDR4 內存標準,可以一路追溯到2011 年。經過漫長的發展,我們從JEDEC 制定的2133 MT/s 這個初始頻率、逐漸看到了3200+ MT/s 成為了諸多遊戲玩家的首選。
與此同時,一些廠商也在努力通過精挑細選的顆粒元件,以迎合超頻愛好者們向更高頻率發起挑戰的需求。但是正如當年從DDR3 向DDR4 轉型那樣,從DDR4 向DDR5 升級也帶來了更多的優勢。
【開箱】
套條型號CT2K16G48C40U5 / 產地標籤為馬來西亞
早些時候,我們收到了一個來自英睿達的包裹,原本以為它可能是32GB*2 @ DDR4-3600 的RGB 馬甲條。然而拆開之後,才發現裡面竟然是一對16GB*2 @ DDR5-4800 的台式機內存條。
標稱頻率DDR5-4800(PC5-38400)/ 工作電壓1.1V
從外觀來看,DDR5 台式機內存條相較於上一代DDR4 平台的最大變化,就是將電源管理(PMIC)芯片從主板端挪到了更靠近DRAM 顆粒的模組PCB 上。
在DDR5 內存PCB 的“額頭”區域,可看到被電感、電阻、電容等貼片元件簇擁的瑞薩(Renesas)“P8911Y0 – Z001GR – 2130KP”電源管理芯片,邊緣則是預置了出廠內存運行參數的8 腳SPD ROM 。
然後是來自美光原廠的“ D8BNJ ”(Sampling)顆粒,規格為單顆16Gb(2GB),單面×8 即可組成16GB @ DDR5-4800 容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將傳統單條內存的64-bit 位寬、拆分成兩組32-bit 的基礎上,DDR5 標準還為DRAM 引入了片上ECC 糾錯碼(每通道32-bit 數據+ 8-bit ECC)。
考慮到手頭只有DDR4 台式機平台,特殊時期的外地物流也不太方便,於是我們先是向本地電腦城的朋友們詢問—— 店裡是否有Intel 600 系列DDR5 主板現貨?可惜得到了否定的答复。
【平台簡介】
慶幸的是,一番打聽之後,隔壁區的老伙計說可以幫忙借到Z690 D5 主板,於是小編抽空輕裝飛奔到了現場。
測試平台選定了兼容DDR5-4800 / DDR4-3200 內存的i5-12400,這款Alder Lake-S CPU 採用了6P + 0E 的純大核設計(6C / 12T),並且集成了UHD 730 核顯。
因市場到點會斷電清場,為節省時間,系統使用了在英睿達MX500 4TB SATA SSD上預裝的Windows 11 21H2 。
然後於開放式環境中,使用華碩ROG Strix Z690-E Gaming Wi-Fi(D5)主板+ 塔式CPU 散熱器簡單跑了個分(未開空調)。
由CPU-Z 信息可知,在插入兩條16GB DDR5-4800 內存的情況下,CPU-Z 會識別成“四通道”。
原因是DDR5 將傳統的單條64-bit 位寬、拆分成了內部的2 組@ 32-bit,以改善並發訪問時的性能。
本次上手的“雙通道”英睿達2×16GB @ DDR5-4800 台式內存條,其工作電壓從DDR4 時代的1.2V 降低到了1.1V 。
參考內存SPD 中的信息,4800 MT/s 下的時序為CL40-39-39-77-116(不過主板默認給的CR 為2T)。
可知在開啟性能模式、且散熱良好的情況下,這枚i5-12400 處理器的多輪CPU-Z 評估分數,都在單核700 / 多核5000 分左右。
此外插入單/ 雙16GB @ DDR5-4800 內存的情況下(AIDA64 識別為“雙通道”/“四通道”),雖然多輪測試下來的延時數據有小幅波動,但內存讀寫和復制操作的帶寬,總體還是近乎翻番。
【生產力評估】
生產力方面,這裡選擇了大家熟悉的Cinebench R20 / R23 。不過在同樣的DDR5-4800 頻率下,單雙16GB @ DDR5-4800 內存的多核成績,並沒有拉開肉眼可見的差距。
單雙16GB @ DDR5-4800 內存,Cinebench R20 得分均在4700+、Cinebench R23 得分也都在12000+ 。
【DDR4-3200 平台對比】
i5-12400 + DDR4 平台的選擇要相對輕鬆一些,朋友店裡正好有聖旗的B660M-D3H D4 主板。
內存選用了自購的英睿達鉑勝(Ballistix)8GB×2 @ DDR4-3200 套裝,以及店內的一套友商16GB×2 同頻套裝,時序是CL16-18-18-36-54(指令比率/ CR 2T)。
在8GB×2 雙通道、單雙16GB @ DDR4-3200 的情況下,CPU-Z 的處理器單核/ 多核性能評估,仍為700 / 5000 左右。
兩套DDR4-3200 內存分別為單雙面設計,但多輪讀寫和復制操作的評估數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CPU 智能調度策略的些微波動影響。
生產力方面,Cinebench R20 在8GB*2 / 16GB*2 @ 雙通道DDR4-3200 內存配置下的評估成績基本一致。
不過或許是受到了當日天氣與溫度驟變的影響(開放式平台/ 無空調),CPU 頻率調度策略對16GB*1 @ 單通道內存模式下的誤差影響突然變得有些顯著。
再到Cinebench R23 這邊,三種內存配置的CPU 單核評估數據就都在1700+ 。此外2×8GB / 2×16GB 雙通道配置下的多核成績也差別不大,至於1×16GB 單通道配置下的偏低分,也只能等有機會再開展更嚴謹的驗證測試。
【匯總圖表】
CPU-Z 處理器測試,DDR4 / DDR5 的單雙通道配置幾乎沒有影響,數據抖動導致的誤差也極其微小。
AIDA64 內存測試,單條16GB @ DDR5-4800 內存的延遲、較16GB @ DDR4-3200 增加了三成。但讀、寫、複製3 項速率,分別提升約27% / 46% / 46% 。
再加上一條16GB 內存組成雙通道,DDR5-4800 內存的延遲較DDR4-3200 平台增加了四成。但讀、寫、複製3 項速率,分別提升約40% / 42% / 46% 。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主板上使用了默認設置,且AIDA64 的多輪內存速率/ 延遲測試數據波動較大,上述數據並不具備嚴格的參考願意。
即便如此,其表現也已相當接近官方宣稱的“提速50%”、以及“帶寬增長87%”的理論數據。若將測試平台放入風道良好的機箱,並在空調環境下複測,或許還有更亮眼的驚喜。
Cinebench R20 跑分:DDR4-3200 內存的8 / 16GB 雙通道配置,其得分差距幾可忽略。但在16GB 的單/ 雙通道配置下,DDR5-4800 平台分別領先18% / 12% 左右。
Cinebench R23 跑分:DDR4-3200 內存的8 / 16GB 雙通道配置差距可忽略,16GB 單/ 雙通道配置的DDR5-4800 平台分別領先29% / 21% 左右。(考慮到Cinebench 跑分本身存在的較大波動性,上述數據僅圖一樂)
【小結】
儘管AMD僅在本週的台北電腦展(Computex 2022)主題演講期間,通過PPT 的形式發布了銳龍7000 系列AM5 台式處理器+ 600 系列主板,但隨著消費級PC 領域向DDR5 / PCIe 5.0 平台全力轉進,今秋的市場將變得更加熱鬧。
屆時如有機會,小編也將更加詳細地對比Intel / AMD 兩大平台在核顯遊戲等更多應用場景下的表現。至於本文的主角,雖然英睿達也有提供單條8GB 的起步容量,但16GB 版本才是DDR5 內存的“完全體”。
最後,鑑於新一代內存售價正在穩步下調,預算有限的朋友不妨先用著單條高容量版本。若後續有需要,可再擇機加裝一條同型號、或直接升級到技術更加成熟的高頻DDR5 內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