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性格測試爆火,青年找尋真我?
“你測MBTI了嗎?”時下,在青年社交圈裡,4個英文字母構成的神秘字符,正成為新的話題“頂流”。在抖音、B站、小紅書等平台上,MBTI、九型人格、大五人格、DISC等與性格測試相關的話題內容都獲得了較高關注。性格測試為何突然爆火?
記者:王涵藝 | 編輯:徐寧
測性格,一門爆火生意
MBTI是一種自我報告式的人格測評工具,常以問卷形式進行。推廣者認為它可以用來衡量和描述個人在獲取信息、作出決策、對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動規律和不同的人格類型表現。
參與測試者將在一連串判斷題中被劃分為外向“E”或內向“I”,實感“S”或直覺“N”,思考“T”或情感“F”,判斷“J”或感知“P”。最終由4個字母排列組合形成16種性格。比如“ENTP”代表好奇心旺盛的辯論達人、“INTP”則是內向理智的邏輯學家等。
目前,以MBTI為代表的性格測試已成為新的流量密碼。在微博,與MBTI相關的最熱門話題閱讀量超24億,討論數近百萬。在豆瓣,“人格氣質心理”小組已有26萬網民參與。青年網民一邊熱烈討論彼此的性格類型,一邊用戲謔的表情包調侃不同性格的處世態度,甚至延伸到穿搭、求職和擇偶等話題上。
不少平台也搭乘流量便車,向用戶提供各種類型的性格測試,每家平台的題庫內容各不相同。無戀愛經歷版、高考專業選擇版、情景佐證多重驗證人格版……打著各種各樣名頭的測試題讓人眼花繚亂,每個版本的題目數量少則十幾道,多則數百道。多數平台宣稱,題目由各大專業機構和高校教授團隊研發,測試者只需根據題目內容,憑直覺選擇自己偏好的選項,便能知道自己屬於哪種人格類型。
以心理測試、心理服務等為主要業務的網站壹心理,網頁顯示其提供的DISC性格測試已有超過30萬人參加。在開始測試前,系統界面會提示測試結果僅對會員開放。當然,要看完整分析報告,免不了“氪金”。
一些性格測試推廣者還“巧妙”地把測試結果與受測者職業發展、就業前景等關聯起來,瞄準青年普遍渴望升職加薪的心理需求,號稱可以通過解析用戶性格來幫助個人發揮職場優勢、突破性格製約,實現“逆天改命”。
有的機構或個人還以此為噱頭,開設名為“性格密碼”的相關課程,售價動輒上千元。這些課程以“如何看人識人”“如何提升洞見力”“如何規避性格短板”等為主題,有的還分為一階、二階和高階等層級。層級越高,課程價位越貴。
採訪中,某相關機構負責人聲稱,他在線下辦了300多場性格密碼課程培訓,有上千個案分析經驗,“上完課你會得到打開輝煌人生的一把神奇鑰匙”。
在國外,性格測試也已成為一門爆火的生意。比如,經特定機構認證後的MBTI施測師能為企業或個人客戶提供測試與結果分析服務,進而收取不菲費用。
尋真我,成當下青年熱切需求
採訪中,有受訪者表達了自己渴望接受性格測試的心理原因:“人生有很多疑問。我的命運是什麼,該做什麼工作,該與什麼樣的人結婚等,我都希望有個答案。”也有受訪者表示,貼標籤式的分類雖不科學,卻有助於社交“破冰”,找到彼此的共性,激發同類型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一位最近迷上了MBTI的青年網友小恩說:“每句解析都說到我的心坎上,好像在一天內認識了真正的自己。”大學生小秦花錢購買了性格測試的深度解析,她說:“感覺能清晰地看出自己的優劣勢,相信會讓我更快取得進步。”可以說,性格測試爆火的背後,隱藏著當下青年群體渴望尋找自我、積極成長、解決問題的人生態度。
實際上,不少受訪青年表示,在自己艱難前行、前路坎坷茫然的時候,如果有某種工具能幫助自己指引方向,便如同救命稻草。但由於心理諮詢費用過高,大家更願意選擇簡單、直接、省錢、保密的心理測試,作為自己緩解焦慮的“安慰劑”。“心理測試給了我積極的心理暗示,後來事情也確實往好的方向發展。”小恩說,這或許就是心理測試的魅力。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18至34歲的青年最焦慮。緩解心理焦慮已成為當下青年的熱點需求。
不過,也有不少網友僅對測試結果“圖一樂呵”。“認可的就接受,不認可的就忽略。”一位青年受訪者說,“更多是娛樂屬性,沒指望靠它解決問題。”
不迷信,別讓測試結果禁錮自己
明泊心理服務平台創始人、心理諮詢師王建芳博士表示,類似於MBTI等性格測試本質上是一種快捷的貼標籤式分類,和星座劃分一樣不夠科學嚴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應該被16種人格測試結果束縛。個人也並不能藉此推斷自己的行為態度、智力水平、能力強弱、工作表現、未來禍福和命運。”
實際上,許多類似MBTI的人格測試在臨床上並不會被採用。標準的心理學測試應該同時具備信度和效度,但MBTI測試在測量結果上並不具備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同一個受測者在不同時間以不同心境參加測試,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同時,像MBTI等人格測試的答案普遍較為褒義。如有靦腆、敏感、完美主義以及自卑等性格特點的“INFP”人格,就被描述成“治愈家”“空想家”或“哲學家”等看似好聽的描述。這會暗示一些相信測試結果的年輕人,似乎只要擁有了這樣的性格優勢,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專家表示,所謂的“標籤化”測試結果恰恰不利於個人展現個性、發揚自我。青年們應珍惜獨特的自己,不因單一的測試結果固化自我認知。同時,社會應更多關注青年群體的心理需求,為其提供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