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了的人造肉,資本下不去嘴
當人造肉泡沫被戳穿的那一刻,沒有一個風口上編造的神話故事是無辜的。前不久,被比爾·蓋茨押注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引起市場關注,業績虧損超市場預期,呈擴大趨勢,公司的股價也較歷史最高點下跌近九成。財報顯示,2022年Q1季度,Beyond Meat營收1.0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9%;但淨虧損擴大至1.005億美元,利潤同比下滑268.44%。
人造肉品牌:Beyond Meat
國外人造肉市場效益不佳,也影響到國內市場。比如,Beyond Meat重要原料供應商、中國人造肉概念股雙塔食品也陷入營收利潤下滑、資產減值的窘境。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公司營收4.49億元,同比下降4.06%;淨利潤5148.25萬元,同比下降48.3%。
2019年,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美股上市,一時股票大漲,成為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日漲勢最好的股票。中國資本市場對此感到亢奮,國內也迎來一波人造肉熱潮,人造肉概念股在A股市場引發躁動,雙塔食品、維維股份等公司在當時拉出多個漲停板;2020年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融資數量井噴。
但2021年以後,國內人造肉市場有熄火的趨勢,消費者市場、資本市場雙雙遇冷。由於核心技術落後、中國消費者接受度不高、渠道受限等原因,中國人造肉市場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尚未跳脫小眾消費市場,資本也因此退潮。
國內人造肉市場的發展,還任重道遠。
消費者零售市場遇冷
2019年起,有多家人造肉品牌進入國內消費者市場。一類是Beyond Meat、雀巢、聯合利華等國際公司,搶灘中國人造肉市場;一類是站在風口上,近幾年才向人造肉發力的創業公司,比如,星期零、Hey Maet等;以及,類似雙塔食品、金字火腿這樣傳統A股公司的入局與轉型。
人造肉企業想要形成品牌效應,就必須觸達C端消費者市場,連鎖便利店、商超、電商平台成為重點入駐對象。比如,星期零與羅森、美宜佳、喜士多等多家連鎖便利店達成合作,上線聯名植物肉產品;Beyond Meat產品進入盒馬鮮生、麥德龍等零售商超;此外,大部分人造肉品牌都開設了天貓、京東的旗艦店。
“星期零”天貓旗艦店
企業廣鋪渠道,藉機增加市場份額,但人造肉品牌在各大平台的銷售成績似乎都不理想,消費需求仍處於被喚醒階段。截至目前,還未有第三方平台發布過近兩年人造肉產品消費的統計數據,或許與樣本數量少且過於分散有關。僅天貓渠道來看,目前Beyond Meat店鋪粉絲數僅突破1萬,銷售最好的產品400餘人付款;星期零店鋪粉絲4000餘人,銷售最好的植物肉產品只有95人付款;而此前在金華金字火腿旗艦店銷售的人造肉植物肉餅,目前已下架。
事實上,國內消費者對人造肉的態度一直比較冷淡,只有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對其有所了解,願意消費的群體就更少了。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新的品類市場分為三個不同階段:認識、認知和認可,目前整個消費端對於人造肉的認知度還不高,更不用提認可度了。”
消費端遇冷牽扯多種原因,其中,口感和價格是阻攔國內消費者的兩座大山,這背後體現了人造肉公司短期內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
與國外相比,中國儘管在素食產品的生產加工上擁有較為成熟的工藝,但始終沒有突破“干法擠壓”的技術路線,導致產品黏軟,難以模擬出動物肉的纖維結構,並存在一定程度的豆腥味。而人造肉行業的核心優勢是模擬真肉的擠壓技術。以Beyond Meat為例,基於雙螺桿擠壓技術的高濕法擠壓工藝令它區別於其他企業。
即便生產技術問題得以解決,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會帶來更多難題。根據《植物肉產業發展報告》,在中國最受歡迎的植物肉產品並非漢堡、肉捲等美式簡餐,而是火鍋、燒烤、滷味、炒菜等中式料理,這對植物肉產品的製作工藝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面上人造肉產品的高售價也勸退不少消費者。以杭州盒馬鮮生為例,一盒230g的新素食植物“醬牛肉”定價約30元,而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500g的新鮮牛肉。在天貓平台,一盒226g的Beyond Meat植物肉漢堡牛肉餅約26元,而在某牛肉產品天貓旗艦店,99元可以買到1000g牛肉餅。
盒馬鮮生截圖
究其根本,仍是整個人造肉行業技術不完善導致加工環節成本過高。Beyond Meat在最新財報中透露,公司新推出的植物牛肉乾產品,採用了複雜且高成本製造工藝,使其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
此外,疫情環境下的供應鏈困境、經濟蕭條下消費者減少購物等原因,也共同導致了人造肉零售市場降溫。
品牌林立,僧多粥少
在2C模式下,人造肉品牌需要應對產品創新、精準營銷、細分渠道等種種壓力。相比之下,2B模式在中國市場更容易落地,也是目前人造肉品牌最主要的商業模式。公司與大型餐飲品牌合作,只需要把“原材料”部分做好,便可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規模效應。
比如,星期零曾為德克士全國近2600家門店提供植物雞肉漢堡的原材料;Beyond Meat與麥當勞、星巴克等餐飲巨頭達成過全球供貨協議。
在這之中,雙塔食品是個特殊的存在,儘管從2020年起,它已經向下游產品端發力,推出自主品牌雙塔啟伴,但它目前最為人知的身份還是Beyond Meat的原材料供應商。
不過,2B模式並不能成為企業的庇護,人造肉公司仍面臨很多困難。
人造肉公司是以技術為支持的科技型企業,核心技術的先進與否極大地影響了它們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因此,各家品牌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其中。然而,技術的更新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像Beyond Meat這樣的頭部公司尚且感到吃力,對其他初創型企業來說,更是壓力重重。
大型餐飲品牌在選擇供應商時,會首先考慮公司的技術水平、供貨成本與生產規模,目前大部分人造肉品牌技術優勢不明顯,可替代性太強。
與國外市場相比,國內餐飲行業的連鎖規模和集中度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能夠提供的B端市場有限。根據美團披露的數據,截至2020年,國內餐飲連鎖化率為15%,而美國的餐飲連鎖化率已經達到了50%。國內餐飲市場存在大量街頭獨立小店,它們很難與人造肉公司達成長期的、大體量的合作。
因此,當少數頭部的人造肉公司與連鎖餐飲品牌達成合作後,大部分新興的創業公司陷入“無處供貨”的困境。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國內約有5000餘家企業名稱、經營範圍包含“素食、人造肉、素肉、植物肉、植物替代肉、細胞肉”的公司。
星期零CEO吳雁姿曾表示,“中國餐飲連鎖化程度不高,選擇也很豐富。如果只做餐飲B端,我們很難精準高效觸達到目標人群,而且只能在就餐這一個場景接觸到消費者。”
此外,儘管有連鎖餐飲店的品牌效應加持,人造肉產品仍沒打開消費市場,甚至引來爭議。去年3月,海底撈將某區域市場門店的牛肉粒換成了植物肉產品“味伴侶”,引起眾多消費者不滿。海底撈方面稱,推出“味伴侶”是為了創新,且其成本比牛肉粒更高,但大部分消費者更傾向於傳統肉製品。
海底撈上線“味伴侶”
消費市場的低迷,也促使餐飲品牌調整與人造肉企業的合作,減少產品供應需求。鋅財經調查發現,目前杭州星巴克門店僅售有一款人造肉產品,據店員介紹,銷量並不算好;北京、南京等一線城市的星巴克門店,已經下線了相關產品。而杭州德克士門店,也不再提供植物肉漢堡等產品。
資本虛火熄滅
前兩年,人造肉曾是資本眼中的“香餑餑”。
Beyond Meat在美股上市時,中國正受非洲豬瘟肆虐,豬肉短缺,價格飛漲。在豬肉供給缺口的背景下,橫空出世的人造肉給國內資本市場提供新思路——它或許能成為肉類產品的替代物。
當時,中國的人造肉行業剛剛處於起步階段,整個賽道沒有頭部企業,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和人口購買力尚未被激發,加之“雙碳”目標和大眾健康消費觀的社會思潮影響,大批資本湧入,試圖佈局未來。
2020年,我國人造肉行業迎來一波投融資的小高潮。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同比增長500%,約佔整個食品及保健品賽道的10%。
但從2021年開始,資本逐漸熄火,一年裡只有4起投資事件,且大部分為A輪融資。
消費端持續低迷,資本看不到盈利空間,是它們放棄投資人造肉的主要原因。朱丹蓬認為,“從短期來說,資本看重的是體量、利潤,從中長期來說,看重的是市場前景。”資本追求短平快,但目前人造肉市場的發展遙遙無期,資本自然會熄火。
另外,目前的人造肉技術還未達到行業預期水平,與資本所構想的“未來肉”存在較大差距。此前資本將人造肉歸到注重營銷的新消費領域,但本質上,人造肉公司是由技術驅動發展的。因此,未來資本可能會更青睞注重技術發展的企業,不再為某些創業公司編造的商業故事而買單。
今年1月,星期零完成了1億美元的B輪融資。對於本輪融資後的規劃,星期零表示將重點佈局產研建設和實驗室設備投入,不斷探索植物蛋白技術的創新。
隨著投資的風口期過去,人造肉行業一直以來的問題也浮出水面。遇冷之下,哪家人造肉企業能攻克技術難關、深入消費市場需求,就能搶占先機,讓人造肉市場迎來新一輪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