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將婚戀教育納入中高等院校教育體系
2022年5月15日是第29個國際家庭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家庭服務部等單位指導下,中國家庭報社主辦了“健康家庭生育友好”2022年“國際家庭日”主題宣傳活動。
活動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要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構建生育友好環境,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從愛情到婚姻,年輕人卡在哪兒了?
日前,全國多地民政部門陸續公佈了2021年婚姻登記數據,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像是,初婚平均年齡普遍推遲。例如,2021年安徽省初婚平均年齡突破30歲,為男31.89歲,女30.73歲;2021年江蘇省初婚年齡平均為27.29歲,其中男性28歲、女性26.52歲,與2020年相比,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略有推遲。據此,有專家表示,年輕人群的婚戀困惑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對於這種婚育困惑,北京市教育學會家長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齊大輝表示認同。他說,“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戀而不婚,婚而不生,生而不教,教而不靈’的婚育眾生相。這些嚴重影響到人口的數量和家庭的結構,是長期積累的綜合性社會環境與家庭文化問題。青年人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終身伴侶,怎樣經營情感生活,需要學習和成長。因此,做好婚育方面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張曉冰看來,降低年輕人對婚姻的困惑甚至恐懼心理,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要加強婚戀觀教育。一方面,將婚戀教育納入中高等院校教育體系,引導青年人樹立理性健康的婚戀觀。另一方面,要引導父母尊重子女的婚戀選擇。第二,幫助青年人解決婚戀實際困難。第三,推動更加平等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
“結婚由過去人生規定的’必選項’變成了自主決定的’可選項’。因此,在未來,政策方向應該更加支持青年職業發展,尤其要保障女性的就業公平,促進青年人婚育和工作共同發展。”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茅倬彥建議。
對於年輕人群的婚育困惑,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管委會副主任倪子君則進一步表示,步入婚姻後低成本經營好婚姻關係,對於構建幸福和諧的家庭非常重要。她建議,“在交往過程中,如果無法避免衝突,找到解決衝突的方法,注重肢體語言、語調、表達內容,使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溝通至關重要。”
探索家庭場景下的生育友好新路徑
“生不起”“入托難”等問題,也是年輕群體面臨的重要生育困惑。
對此,全國總工會女職工部二級巡視員張偉表示,全國總工會聚焦職工關切,正在通過編制《創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指導手冊》等措施來做好用人單位托育服務工作。她介紹,下一步,全國總工會將推動全國各級工會開展托育服務試點工作,從多方面解決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等問題,並推動創建“六個友好”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
“從全國來看,目前已有部分地區開展了托育服務試點工作,托育服務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比如,部分地市和縣區開辦了綜合托育服務機構,社區建設了托育服務設施,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了托班,家庭開展了互助式托育,工作場所提供了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等。”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家庭處副處長陳晨介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一級調研員佘宇則認為,解決年輕人群的生育困惑,擴大家庭育兒指導、支持等服務;統籌推進托育機構建設,擴大資源供給落實產假、陪產假政策,完善育兒假以及彈性工作等製度安排,擴大生育保險覆蓋範圍等都是政策體系應當努力的方向。
“中國計生協正在探索在家庭場景下,提供更多符合不同群眾需要的優生優育和嬰幼兒照護服務方式,並開展了優生優育進萬家行動,啟動實施’向日葵計劃’以及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創建項目。”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家庭服務部部長劉秀萍介紹了在促進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方面做出的努力,並表示,下一步,中國計生協還將在擴大服務範圍、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
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檢驗學系主任、疫苗研究評價中心主任崔富強看來,保障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制度的構建,也是解決年輕人生育困惑的重要舉措。他最後建議,社會公眾應增強對聯合疫苗的認知和信任度,政府也應該鼓勵多聯多價疫苗的研發,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協助聯合疫苗發展,滿足不同家庭類型的需求,從而更好地保障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制度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