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圖像顯示全球濕地在過去20年中的巨大損失
對100多萬張衛星圖像的分析表明,20多年來,全球有4000平方公里的潮汐濕地已經消失。全球變化和人類行為正在推動世界各地的潮汐濕地–沼澤地、紅樹林和灘塗的快速變化。然而,生態系統的恢復和自然過程在減少總損失方面發揮著作用。
但是,由於潮汐濕地如何應對變化的驅動因素的不確定性,在全球範圍內估計其當前和未來狀態的努力仍然非常不明確。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大量的歷史衛星圖像檔案進行了機器學習分析,以檢測1999年至2019年間全球潮汐濕地的變化程度、時間和類型。
他們發現,在全球範圍內,13700平方公里的潮汐濕地消失了,被9700平方公里的收益所抵消,導致在這二十年間淨損失4000平方公里。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領導這項研究的詹姆斯·庫克大學全球生態學實驗室的高級講師和負責人Nicholas Murray博士說:“我們發現27%的損失和收益與人類的直接活動有關,例如轉為農業和恢復失去的濕地。”
所有其他變化都歸因於間接驅動因素,如人類對河流集水區的影響、沿海地區的廣泛發展、海岸沉降、自然海岸進程和氣候變化。
大約四分之三的全球潮汐濕地淨減少發生在亞洲,其中近70%集中在印度尼西亞、中國和緬甸。
“亞洲是人類直接活動造成的潮汐濕地損失的全球中心。這些活動在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潮汐濕地損失中的作用較小,那裡的沿海濕地動態是由濕地遷移、海岸改造和集水區變化等間接因素驅動的。”Murray說。
科學家們發現,全球幾乎四分之三的潮汐濕地損失已經被在以前沒有潮汐濕地的地區建立的新潮汐濕地所抵消–恒河和亞馬遜河三角洲有明顯的擴展。
大多數新的潮汐濕地區域是間接驅動的結果,突出了大範圍的沿海進程在維持潮汐濕地範圍和促進自然再生方面的突出作用。
Murray表示:“這一結果表明,我們需要考慮到沿海濕地的移動和遷移,以說明全球快速變化。”
他補充說:“如果我們要有效地管理沿海環境的變化,全球規模的監測現在是至關重要的。”
現在全球有超過10億人生活在低海拔的沿海地區。潮汐濕地對人類具有巨大的重要性,提供了碳儲存和固存、海岸保護和漁業增長等好處。
“保護我們的沿海濕地對於支持沿海社區和更廣泛的地球健康至關重要。”劍橋大學動物學系高級研究員、該研究的共同作者Thomas Worthington博士說:“這些地區是許多植物和動物的最後庇護所。”
他補充說:“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確定受影響最大的沿海地區–因此需要保護,或者我們可以優先恢復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