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小星系排列為何都在一個圓盤上?科學家這樣解釋
目前科學家關於宇宙佈局的理論表明,小星系應該隨機分佈在宿主星系周圍。但天文觀測發現,較小星系往往是在宿主星系周圍以圓盤狀平面排列,就像是土星環。研究人員現在正試圖調和理論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他們認為較小星系在宿主星系周圍的分佈狀況可能是因為一種被稱為對稱子的假想粒子在太空中形成了看不見的“牆”。
大爆炸宇宙學標準模型Lambda-CDM認為,宇宙由宇宙常數、冷暗物質以及常規物質三個關鍵成分組成。其中宇宙常數是愛因斯坦用來解釋他的廣義相對論方程的一個係數,冷暗物質是沒有輻射的緩慢運動粒子,此外就是人們每天都在與之互動的常規物質。
Lambda-CDM模型認為,較小星系應該被較大宿主星系的引力所捕獲,運行軌道也在後者周圍隨機分佈,但這一設想並未在現實宇宙中觀測到。
來自諾丁漢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解釋。他們認為,在暗物質存在的前提下,太空中有“第五種力量”可能正在將星系排列成圓盤狀。
根據他們的理論,一種被稱為對稱子的假想粒子會在太空中形成一堵堵看不見的“壁壘”,讓星係都以圓盤狀排列。
諾丁漢大學研究員阿尼什·奈克(Aneesh Naik)表示,“因為已經有暗物質和暗能量,所以我們需要為標準模型引入新的粒子,才能解釋得通。”
他補充說,“這是人們研究相對論時空對稱理論的基礎,它是暗能量暗物質的新候選粒子。”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粒子會以不同的極性狀態群存在,從而在太空中形成無形的牆。這些“隱形”牆也讓較小星系在較大宿主星系周圍以圓盤狀排列。
如果科學家們要證明太空中存在“隱形牆”,就需要證明對稱子的存在。奈克和諾丁漢大學物理學家克萊爾·伯雷奇(Clare Burrage)還有大量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