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韋東奕不需要被標籤化
繼去年以質樸的形象和談吐走紅之後,近日,北京大學的青年學者韋東奕再次登上了社交平台的熱搜榜單。從一些媒體的報導看,這一次伴隨著韋東奕熱起來的還有幾個故事——“六個博士搞不定的方程被韋東奕分分鐘搞定”“哈佛為了他破百年校規”,等等。
韋東奕在北大課堂上為學生們上課
這些故事雖然有種種細節,但目前依舊沒有得到事件相關方的親自證實,反而經過了互聯網的各種傳播後,有了點戲劇化的色彩。比如一張截圖顯示,六個博士為表感謝,為韋東奕充值公交卡,這樣的故事就多少有點娛樂化的傾向了。而即便此事為真,對這些細節的過度討論也偏離了關注韋東奕的本質。
韋東奕是優秀的,16歲就拿下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後又被保送至北大,這些都足以證明他自己的優秀和專業天分。而即便是在備受輿論關注期間,韋東奕也能專注於自身的研究,一如既往地上著學校給安排的課程。這份對於數學專業的專注在當下的學術環境中顯得難能可貴,這也是他備受網友推崇的原因之一。
在對學術的專注之外,韋東奕更多的還是一個普通人。就比如他喜歡在課堂上帶著一個撕掉包裝的、可以容納1.5升純淨水的瓶子,也吃著最為普通的麵食——饅頭。這些都是韋東奕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也是青年學者韋東奕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正常表現。這些人性化的成分不應該在一個個網傳的故事中被過度解讀,反而給主人公塗抹上了武俠小說般的奇幻色彩。
應當明晰的是,武俠小說式的追捧不會對韋東奕有太多的好處,而廣泛傳播一些未經當事人證實的傳言故事,也只會將韋東奕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進一步標籤化和道德化。長此以往,會有更多的人將自身的觀念和憑藉著一些故事形成的認知強加於韋東奕身上,即使這些人現實中可能都沒有見過韋東奕。
北京大學數學院院長回應媒體稱,韋東奕很專心做數學,他就是生活方式比較淳樸,我們尊重他的意願。這其實應該成為輿論場上對待韋東奕的基本態度。不過度神化某一個人,尊重他的人性化的表達方式和生活方式,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個青年學者,在當下的輿論場都是一件極為難得的事情。
事實上,既往的諸多案例表明,輿論一旦將一個人道德化、神化之後,就很容易陷入飯圈化的邏輯之中,只看到他單一的方面,而忽視了這個人作為個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一旦這個人被“爆出”有一點做法,或者私下里的行為與輿論中的刻板印像有不一致之處,便會引發輿論的主動反噬,隨之而來的可能會有網絡爭議。我們不希望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韋東奕身上。
從更廣泛的層面去看,一些人由於對韋東奕抱有高期待,因此已經開始“分析”他得菲爾茲獎的可能性有多大了,這樣的期待對韋東奕而言其實反而是一種負擔。作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獲獎難度之高有目共睹,因此,即便我們的學術發展速度已經非常快了,但截至目前,也只有兩位華裔數學家得過這個獎項,其中就包括前段時間回國任教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對於韋東奕而言,他需要的應該是一份簡簡單單的學術環境和生活環境,而非被輿論推上神壇、被神秘化,進而按照輿論的想法活著。
網友顯然要正視一種學科現狀,不要過度娛樂化和神化一門學科,也不要過度標籤化一位青年學者。讓他過自己該過的日子,不要在他的個人選擇上附著太多“我覺得”的意義,或許才是當下最應該做的。還是那句話,別讓韋東奕活在網友的想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