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N1或是1918大流感毒株“直接後代”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季節性H1N1流感病毒可能是造成全球流感大流行的1918年流感毒株的“直接後代”。這一結果來自於對1918年大流感期間的歐洲樣本開展的基因組分析。
據估算,1918年大流感在全球造成了5000萬至1億人死亡。人們對於這次流感的傳播情況和發生時間的了解都基於歷史資料和醫療記錄,這些記錄顯示,這次大流行在1918年秋季達到了高峰,並持續到了1919年冬季。不過,一直到1930年代才有人證實其源頭為病毒感染,在那之後的研究顯示,罪魁禍首是H1N1亞型的甲型流感病毒。由於當時留下的病毒序列非常少,對1918年病毒的基因組分析也一直難以開展。
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科學家此次分析了德國和奧地利博物館歷史檔案中收藏的13個肺部樣本,這些樣本來自不同的個體,採集時間為1901年至1931年,其中6個樣本採集自1918年和1919年。通過這些樣本,他們得以對1918年6月在柏林采集的兩個不完整基因組和1918年在慕尼黑採集的一個完整基因組進行了測序。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樣本的基因組多樣性與本土傳播和長距離擴散相結合的事件是一致的。通過比較大流感高峰前後的基因組,他們發現了核蛋白基因中的差異,這種差異與抗病毒反應的抗性有關,或許曾幫助該病毒適應了人體。
研究團隊還進行了分子鍾建模,這種方法能用來估算演化的時間尺度。他們發現季節性H1N1流感病毒的所有基因組片段可能都是1918年大流感初始毒株的“直接後代”。這駁斥了認為該季節性病毒來自基因重組(不同病毒的基因組片段發生互換)的其他假說。
研究人員強調,他們的樣本量依然極為有限,但研究讓人們進一步認識了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演變和發展,這也體現出查閱歷史檔案的寶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