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射一箭8星上熱搜,為何印度一箭104星沒人關心?
新華社消息,5月5日10時3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寬幅01C衛星及搭載的吉林一號高分03D(27~33)等8顆衛星發射升空。主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圖:新華社
上游新聞了解到,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完成一箭多星的發射任務。
2月27日上午,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將22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3月5日14時01分,長征二號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錶示,一箭多星發射技術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相對成熟,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在內的航天大國均較為成熟地掌握了該項技術。但實際上,一次發射衛星的數量多少並不是關鍵,發射技術更重要。
什麼是“一箭多星”?
“一箭多星”技術,就是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將數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發射技術。這種優越的發射方式能充分地利用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降低衛星發射成本。
1960年,美國首次用一枚火箭發射了2顆衛星,一年後實現一箭3星。隨後,前蘇聯、歐洲航天局也掌握了這種發射技術。中國於1981年用風暴一號運載火箭將3顆實踐二號衛星送入軌道,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隨著火箭運載能力以及發射、星箭分離等技術的發展,“一箭”發射衛星的數量屢創新高。
2015年,我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首飛任務中,將20顆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當時的亞洲一箭多星紀錄。
不過在航天專家眼中,發射衛星的數字從技術角度來說並非關鍵,發射方式更體現技術含量。
多軌比多星更有技術含量
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介紹,重力損失是發射時面臨的最大難點。從理論上來說,用最快的速度將運載火箭發射上天最節約能量。但是,由於地球是一個引力非常大的天體,如果火箭速度不夠快,重力將會造成巨大的能量損耗,浪費大量推進劑。
據公開消息顯示,長征二號丁火箭的起飛推力,達到了300噸。可以將1.2噸的飛行器,送入距離地球700公里的太陽同步圓軌道。
強大的火箭推力,是保證一箭多星成功發射的關鍵。如果火箭推力不夠,即便實現一箭多星,也只能選擇小型衛星。
此外,多衛星同時發射時,實現多星分離進入不同軌道更是一箭多星發射的頂尖技術。以長征二號丁火箭為例,它不僅運載能力強,而且具備不同軌道要求的單星、多星發射能力。即火箭發射升空後,能根據設計需要,在不同的軌道實現對不同衛星的釋放。這意味著,如果一次發射8顆衛星,這8顆衛星可以分佈在不同的軌道高度,以便滿足不同功能的需要。
全球“一箭多星”發射紀錄
2017年2月15日,印度使用PSLV-C37運載火箭成功一次性將104顆衛星發射上太空,刷新了一箭多星的世界紀錄。
這次發射的104顆衛星,以重730公斤的印度“製圖-2D”為主星,帶著2顆19公斤重的微衛星,以及101顆不到10公斤重的納米衛星。印度火箭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僅1.5噸,在運載能力上並未取得突破。這與中國一箭多星發射平均每顆衛星接近120公斤的重量,仍有較大差距。此外,印度使用的是一箭一軌技術,也就是說所有衛星都是送到同一高度後,像天女散花一樣按順序釋放出去,無法做到多軌道釋放衛星。
2021年1月24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完成”運輸者1號”發射任務。獵鷹9號火箭搭載143顆衛星進入太空,刷新了全球單次發射衛星數量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