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吒犬界200萬年,竟因為挑食而滅絕
提到犬亞族動物中的老大,很多人會想到狼。狼體型相對較大,食肉,分佈範圍較廣,主要分佈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從南到北都有它的踪影。雖然目前狼的自然分佈很廣,但狼的起源時間比較晚。狼在40萬年前才起源於歐亞大陸,並在晚更新世(13萬年—1.1萬年)進入北美洲。
相比之下,人屬的出現已超過200萬年,虎的祖先也早在25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在華北。
在狼崛起之前,稱霸犬亞族的是誰?它的生存策略和狼相比又有哪些不同?
Part.1 250萬年前的犬科老大,非它莫屬
在今天的犬亞族動物中,除了犬屬外,還有3個演化支系,其一是非洲草原上的兩種胡狼,即側紋胡狼(Lupulella adusta)和黑背胡狼(Lupulella mesomelas),其二是非洲草原上的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以及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的豺(Cuon alpinus)。
時間往前推,在這些分支中,最有可能稱霸犬科的動物可能是非洲野犬的史前親戚——異豺(Xenocyon)。
異豺和今天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非洲野犬同屬一個演化支系。這個演化支系在更新世最早期的時候(250萬年—260萬年前)就已經擴散到了歐亞大陸北部,在東亞地區以安氏異豺(Xenocyon antonii)為代表,歐洲則以法氏異豺(Xenocyon falconeri)為代表。
它們的個體較大,牙齒鋒利,和今天的狼體型相似(40-50 kg),佔據了非常類似的生態位。在早更新世中期(~180萬年前)的時候,這個支系進入了非洲,演化出非洲野犬屬(Lycaon)。
同一時期,犬屬的早期成員也已在歐亞大陸廣布,但是這個時期的犬屬物種個體普遍都比較小,與今天北美的郊狼類似,不會像現在的狼一樣成群結隊地捕食大型獵物。
在漫長的早更新世中,歐亞大陸的異豺進一步擴張地盤,於大約140萬年的時候進入南亞地區,隨後又在110萬年前進入東南亞島嶼地區。由於中國南方沒有發現過異豺,因此可以推斷東南亞的異豺是從南亞地區遷徙而來的。
隨後東南亞島嶼地區因為海平面上升而被隔離開來,生活在這裡的異豺逐漸小型化成為特里尼爾異豺(Xenocyon trinilensis),其個體大小相當於今天的豺大小(15-20kg)。
在歐洲的異豺支系則與豺的祖先發生基因交流,並在地中海的島嶼上演化出島豺(Cynotherium)。進入中更新世以後(78萬年前),異豺進一步擴張勢力範圍,並通過白令陸橋進入北美洲,在當地演化出德克薩斯異豺(Xenocyon texanus),盛極一時。
與之相比,今天叱吒風雲的犬屬,尤其是狼,在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早期這段時間內一直保持著較小的體型,主要以莫斯巴赫狼(Canis mosbachensis)為代表。在周口店直立人遺址中,莫斯巴赫狼是數量最多的犬科動物。
這種狼的個體大小與今天的郊狼近似,習性可能也類似,以單獨或小群活動為主,捕食中小型獵物,和今天的狼不同。
異豺大概在50萬年前滅絕,而最早的狼則在40萬年前左右出現在歐亞大陸北部,並很快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繁榮至今。
由此可見,如今聲名赫赫的狼並非一直以來就生活在廣袤的大草原裡。在更新世的絕大多數時間裡(250-50萬年前),異豺家族才是犬科動物中的老大。直到異豺大約在50萬年前滅絕,犬屬動物才抓住機會,最終演化出狼這樣的強大物種,取代了異豺之前的位置。
Part.2 異豺帝國的衰亡:竟然是因為挑食
曾經不可一世的異豺是如何走向滅絕的呢?
事實上,犬屬和異豺雖然都算得上大型掠食者,但是異豺總體來說個頭都比較大,且分佈比較邊緣。所以,異豺在其分佈範圍內的大部分地區,都屬於“大塊頭”。除此之外,非洲野犬—異豺這個家族成員的牙齒都較為鋒利,具有肉食動物的特徵,不太會取食植物。
相比之下,犬屬動物的體型更加多樣,家族成員中有亞洲胡狼這種只有10kg左右的中型動物,也有狼這種大型動物。在食性方面,犬屬物種的食性沒有異豺這麼單一,如亞洲胡狼的食譜中有較多的植物性的食物,而狼雖然以肉類為主食,偶爾也會取食植物性的食物。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犬屬動物有著比異豺更加廣泛的適應性。在地球經歷了中更新世革命後,全球氣候的波動幅度逐漸增強,氣候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增加,很多“老牌”食肉動物,如劍齒虎家族的鋸齒虎、巨頦虎、體型巨大的鬣狗科成員碩鬣狗、以及在早更新世稱雄稱霸的巨獵豹都在這個時期滅絕或走向衰亡。
這些物種的共同特點,就是食性相對單一,只能依賴較大型的獵物存活。異豺沒有躲過這波氣候變化的洪流,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而犬屬的家族則抓住了機會,體型迅速變大,最終成為了北半球草原新的主人。
異豺和犬屬的更替向我們揭示:沒有什麼物種能夠永遠地繁盛。在演化的過程中劍走偏鋒,在氣候環境變化的時候就容易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