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即使是偏遠地區也不是生物多樣性的安全庇護所
由赫爾辛基大學的Giovanni Strona副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一個一般的宏觀生態機制,呼籲政策制定方重新考慮全球保護戰略。研究人員結合了9000多個魚類物種的分佈和生態特徵的大規模數據集。
他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了數以千計的網絡,映射出全世界所有珊瑚礁地區的珊瑚和魚類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魚類獵物和魚類捕食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為了真正了解全球變化是如何影響自然群落的,並確定有效的戰略來緩解正在進行的生物多樣性的急劇喪失,最根本的是要考慮到生物相互作用產生的總體複雜性。正如我們在新的研究中所顯示的,這樣做可能會發現重要的反直覺機制,”Giovanni Strona說。
他們對每個地方的魚類對珊瑚的依賴程度進行了量化。這一分析證實了斯特羅納及其同事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所顯示的內容:珊瑚的損失可能會對每個珊瑚礁地區平均約40%的魚類物種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人員還發現,魚類和珊瑚之間的依賴關係變得更強,它們離人類越遠。這意味著偏遠珊瑚礁的魚類社區可能最容易受到珊瑚死亡的連帶影響。
關鍵的脆弱區域
接下來,研究人員想要探究源於珊瑚死亡的潛在級聯效應的風險增加是否會抵消偏遠魚類社區因遠離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而獲得的好處。
“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個新穎的風險評估框架,適用於任何生態系統。”赫爾辛基大學全球變化和保護實驗室的負責人Mar Cabeza解釋說:”它結合了當地的人為影響,如過度捕撈和污染,以及全球影響,如氣候和環境變化,以及生態互動帶來的風險。”
該框架顯示,考慮到生態依賴性後,魚類群落的滅絕風險與偏遠地區之間的預期負面關係變得平緩。
“例如,當地人類產生的影響和全球變化對魚類社區的風險熱點與魚類珊瑚依賴性的風險熱點幾乎完全相同。Giovanni Strona說:”這產生了一個全球魚類社區風險地圖,在這裡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無論與人類的距離如何。”
這些發現的有效性和相關性可能遠遠超出了珊瑚魚,描述了更廣範圍的現狀,在這個世界上,偏遠地區不是生物多樣性的安全庇護所,反而可能是關鍵的脆弱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