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大方分紅內藏玄機或為董明珠連任鋪路
農曆新年未到,分紅一向慷慨的格力電器就官宣了“發大紅包”的消息。近日,格力電器發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2022年-2024年)》(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規劃,在公司現金流滿足公司正常經營和長期發展的前提下,公司2022年至2024年每年累計現金分紅總額不低於當年淨利潤的50%。
分紅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大批股民關注。有網友稱格力為“良心公司”,也有人持審慎態度,稱分紅掩蓋不了業績頹勢和股價下滑。
不過,至少從短期看來,這則消息有效地提振了市場信心。1月25日,格力電器高開,盤中最高漲幅為3.11%,達到40.06元,收報38.89元,微漲0.1%。雖然漲幅不大,但是在A股三大指數集體重挫的情況下,有此漲幅實屬不易。
上市26年僅4年未分紅
1月24日晚間,格力電器同時公告了召開2022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的通知,該股東大會除了審議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外,還將選舉第十二屆董事會成員。
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表示:“今年是格力電器董事會的換屆選舉年,2022年1月,格力電器第十一屆董事會任期屆滿,格力電器推出的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可視為董明珠為謀求連任而做出的鋪墊。”
記者梳理髮現,格力在分紅上向來出手闊綽,在家電行業中常年高居第一名。即使放眼全A股4908家上市公司中,累計分紅金額排名仍高居第21位。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自1996年上市以來,截至去年年末,除1997年、2006年、2017年、2021年未實施分紅外,格力26年內共實施現金分紅22次,累計現金分紅為843.18億元。期間累計實現淨利潤1907.52億元,分紅率高達44.20%。
其中2020年的分紅最是“豪氣”,分紅金額高達226.74億元,分紅率為102.25%。值得注意的是,這正是格力完成混改的第一年。2019年,格力電器啟動混改,高瓴斥資416.62億元受讓格力電器15%的股份,成為格力電器單一第一大股東。
“回購王”難擋股價回落
與分紅一樣,格力近年來的回購計劃也堪稱大手筆。自2020年4月以來,格力電器已累計完成了三期股票回購計劃,三期回購累計耗資約270億元,超越老對手美的集團成為當之無愧的“回購王”。
無奈的是,去年格力電器的股價表現卻不與回購力度成正比,股價也跌破了高瓴的受讓價格。
2021年,受空調市場收縮和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原因,白電企業迎來“失意之年”,去年全年,格力電器股價累計下跌36.38%,市值蒸發超1500億元;從去年12月初開始,格力股價才有了止跌和震盪上行的態勢。
分紅金額仍要建立在良好的業績基礎上,與海爾、美的兩家白電企業相比,格力電器2021年三季度的業績稍為遜色,低於市場預期。格力電器去年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70.83億元,同比減少16.5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1.88億元,同比減少15.66%。
而老對手美的集團2021年三季度的營收和利潤在三家企業中居首,穩坐“白電一哥”的位置,但增速較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
根據產業在線數據,去年空調行業整體實現出貨15259萬台,同比增長7.90%,相較於疫情前的2019年有1.3%的微增。
內銷方面,格力和美的全年分別實現出貨量3165萬台和2818萬台,同比分別增長6.80%、9.90%,表現均優於行業平均水平;從絕對值來看格力依舊保持領先地位,兩者出貨份額合計達70.60%,較2020年提升了1.8個百分點,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出口方面,格力和美的全年分別實現出口銷量1109萬台、2578萬台,同比分別增長3.80%、15%,格力外銷表現弱於行業平均水平。
據格力電器公告,公司正積極拓展出口渠道,去年上半年加速海外電商團隊搭建,外銷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第三季度格力外銷量同比增長13%,外銷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4個百分點。
正謀求第二增長曲線
在成本壓力增大和空調市場增長乏力的背景下,白電三巨頭紛紛採取措施,以多元化戰略來彌補利潤遭蠶食的局面。陷入增長困境的格力也通過進軍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尋找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去年8月底,格力電器披露公告,公司當日通過參與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47%的股權。同時,董明珠將其個人持有的銀隆新能源17.46%股權對應的表決權委託公司行使。交易完成後,格力電器合計控制銀隆新能源47.93%的表決權,銀隆新能源成為控股子公司,隨後還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
繼控股銀隆新能源之後,格力電器又將製冷元器件行業龍頭收入囊中。2021年11月,格力電器拋出消息,公司擬通過受讓股份及包攬定增方式,合計出資約30億元,收購A股公司盾安環境38.78%的股權。
事實上,控股盾安環境,也與格力電器佈局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有關。格力電器在公告中稱,盾安環境新能源熱管理器相關產品矩陣完善,目前已經同國內眾多知名企業開展業務合作;格力電器可快速切入新能源乘用車熱管理賽道,並通過自身的採購及生產優勢,形成規模效應,提高產業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