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不死”的“全球惡人”:扎克伯格
2010年12月底,一位年僅26歲的青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年度人物。當選理由是:“他以一種創造性的方式建立了一個社交王國,並因此改變了數億人的生活方式。”這位青年,就是近年來大名鼎鼎的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
作者|噗少俠
出品|網易科技《態度》欄目
2004年,其創辦社交網站Facebook,在Google與Twitter等幾大巨頭的包圍圈中夾縫求生,市值節節攀升,短短數年就成為全球社交“一哥”。
Facebook這一指數級爆發的傳奇故事,讓世人毫不吝嗇地將“第二蓋茨”“社交之王”稱號贈與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公開場合,這位年輕人曾多次表示,如果創辦公司的初衷是為了賺錢,那會很糟糕:“我只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開放。”過去十年,人們之所以還願意相信扎克伯格的說法,原因,不僅因為他作為全球最年輕白手起家的富豪之一,其令人咂舌的財富積累速度。更重要的,或許是Facebook於社交上的突破,真正讓這家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但前提是,人們不將商業“八卦”作為評價扎克伯格的標準。
2021年底,美國《新共和》刊物將扎克伯格評為“年度惡人”,原因是他創辦了“世界上最糟糕、最具破壞性的網站”。
從立志做“最偉大的公司”到被批為最糟糕的創造,從成為自1927年來《時代》周刊最年輕的年度人物,到淪為社會各界的眾矢之的:Facebook和扎克伯格僅僅用了11年。
可令人難堪的是,2021年至今,越來越多的“麻煩”擺在扎克伯格面前。此前,Facebook前員工弗朗西斯·豪根率先“吹哨”,矛頭直指扎克伯格:為了公司的未來發展和完全問題,希望扎克伯格能做件好事,即主動辭去公司CEO。
這樣的內部“自爆”還有很多。但比起此類輿論批評,一場全球範圍內對扎克伯格有形的“圍剿”,正在全面展開。尤其是這家公司涉及“數據安全”“技術壟斷”“利用優勢地位不合理競爭”等新型技術罪名,正深深觸怒著全球各大行政主體時,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有組織地對Facebook開展了大規模的“討伐”。
而伴隨著漫長的訴訟與世界各地持續不斷的罰單,“全民惡人”扎克伯格在商業領域的戰火,已經無可避免地燃燒到了他從未設想過的領域。但種種跡象表明,這僅僅是個開端。
一、圍剿那個“全民惡人”
2021年的10月28日,扎克伯格公開宣布:“未來我們希望被視為一家元宇宙公司。”然而,當Facebook更名為Meta後,扎克伯格則遭到大量圍觀人群怒批,稱其為:“元宇宙最大的泡沫鼓吹機”。
實際上,全球不少地區對扎克伯格這套“金蟬脫殼”並不買賬,人們的關注點實現始終牢牢鎖定在Facebook暴露出的幾個關鍵問題:數據安全、侵犯用戶隱私,以及利用市場壟斷地位謀取不正當利益。最近的一次沖突爆發在2022年1月16日。
改名後的Meta ,在英國遭到了23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98億)的集體訴訟,原因是2015年至2019年期間,Meta旗下Facebook通過強加不公平的條款和條件,要求4400萬用戶交出自己個人數據來訪問該社交網絡,並濫用其市場主導地位,從而賺取數十億美元各類廣告費用。
類似的事件,先前也發生在法國。彼時,法國CNIL(監管機構國家信息與自由委員會)經過調查宣布,對Facebook和Google兩家公司分別處以罰款6000萬歐元(約合4.3億元人民幣)和1.5億歐元(約合10.8億元人民幣),原因在於這兩家公司沒有向用戶提供能夠輕鬆拒絕cookie 的選項。CNIL 認為,Facebook極大影響了用戶的選擇自由,構成了對《法國數據保護法》第82條的侵犯。除了這些新增的海外訴訟、巨額罰款外,扎克伯格更大的問題則爆發在美國國內。
今年1月12日,據國外媒體報導,Facebook 向美國法院提出訴求,要求法官撤銷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針對其反壟斷訴訟。然而,該訴求遭到法官駁回。
實際上,這場源於於去年1月的漫長訴訟,是一次足以改變Facebook發展走向重大事件。訴訟中, FTC對Facebook的反壟斷指控的主要問題,是Facebook利用收購、屏蔽API等方式,濫用壟斷地位打擊競爭對手。
然而,去年6月法院裁定FTC起訴狀事實陳述不足,要求FTC補充相關事實與證據。雖然,FTC 在準備充分後立馬再次上訴,但FCT這次“敗訴”,幾乎掀起了全美對“拆分”Facebook 的聲討浪潮。今年1月5日,一個由美國48個州總檢察長組成的聯盟,再次提起上訴,試圖分拆Facebook母公司Meta。州檢察長們指出,去年6月法院駁回對Facebook的反壟斷案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對此,他們一致認為:Facebook以掠奪性的方式收購了競爭對手,並通過阻止Vine等競爭對手訪問其平台上的數據和工具,搞“數據屏蔽”,持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目的是粉碎競爭,大搞壟斷。
無論是FTC,還是檢察長們組成的“正義者”聯盟,但凡以上質控一旦成立,將意味著Facebook將面臨巨大的“懲罰”:其早年收購的Instagram、WhatsApp或將被拆分,而這則預示著扎克伯格苦心搭建“社交王國”的崩塌。
但不管是分拆還是剝離,罰款還是整改,世界各地對扎克伯格的“重拳出擊”的根本原因,不外乎是要恢復市場正常的競爭秩序。可是,全球範圍內法律、行政手段的全面“圍剿”,乃至輿論傾軋的大規模“聲討”,卻似乎難以真正對扎克伯克的公司造成實質性的傷害——最近幾年來,掌握了全美六成以上社交流量的Facebook已經日益膨脹成一個巨獸,“觸角”幾乎無處不在。
而這一切,則“加劇”了這一位曾經的青年才俊在行業競爭、社會輿論、乃至涉及政治範疇內的口不遮攔、無所畏懼。“失控”,已經成為了扎克伯格的一個真實寫照。
二、“全民惡人”扎克伯格,是如何做到招惹整個世界的?
在2021《新共和》雜誌毫不留情地將扎克伯格評為“年度惡人”之後,一個疑問逐漸浮出水面:究竟是Facebook的無限制擴張導致了扎克伯格風評日漸崩塌,還是紮克伯格不知收斂的言行激發了人們對Facebook的憤怒?
在美國FTC對Facebook的指控中,就援引了這樣一組數據:無論是月活、日活、以及用戶平均使用時長等均顯示,Facebook在美國社交網絡領域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65%。
近年來,Facebook先後收購了WhatsApp、Messenger和Instagram等熱門應用,打造了一個規模空前的“社交帝國”。2019年發布一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全球MAU位居前五個App,就有四款屬於Facebook系。
另一方面,Facebook屏蔽競爭對手API接口的行為,建立起“數據高牆”的行為,也成為人們批評其壟斷的一大把柄。
然而,大並非原罪,根本問題在於: Facebook無限制併購擴張,在嚴重擠壓了諸多行業個體的生存空間的同時,更在市佔率與社交軟件優勢下,憑著用戶對Facebook已經形成了巨大的依賴,對用戶開展了無節制的價值“搜刮”。
“網站和扎克伯格一樣糟糕,不僅在於它的’反人類罪行’,拋開這點不談,它還是個監視器,時不時跳出高中同學那些令人頭疼的言論;也是個無聊的新聞推送機器,各種病毒式的愚蠢言論和廣告、低俗信息無孔不入。” 《新共和》對Facebook的批評中,側面說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現實——Facebook憑藉著自身壟斷地位,無上限追求利益,進而無底線爆發出諸如:向用戶推送病毒式廣告、洩露用戶隱私、偷偷獲取用戶生物特徵等種種鬧劇。
其中,早年間Facebook信息洩露的巨大風波,成為了這家公司最難洗刷、也是最大的“污點”——2018年,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爆料,Facebook上超過5000萬用戶的信息在用戶不知情的前提下,被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獲取,該公司則制定了大量宣傳產品,精準投放用戶,最終目的則是幫助2016年特朗普團隊參選美國總統。
此外,2020年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更被指控“非法”使用用戶手機攝像頭,竊取上億Instagram用戶生物特徵數據,只為給予廣告商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實現更多的盈利。
另一方面,對於社會問題的消極處理,唯“流量”倒向,也讓Facebook上不斷推送出諸多“獵奇”“惡趣味”“牽涉政治”乃至“反人類”的消息——在Facebook前員工弗朗西斯·豪根控訴中,就指出前東家為了讓更多人“沉迷”自己產品,甚至不惜出現傷害兒童、煽動群體撕裂等情況。
可以說,一個“失控”的紮克伯格掌管的Facebook ,正向世界展示出一家“失控”公司能有多麼糟糕。然而,在產品上的持續“抄襲”,則讓扎克伯格幾乎成為行業公敵。
2020年7月29日,美國國會議員曾在反壟斷聽證會上質問扎克伯格,其公司是否複製競爭對手的應用和功能。甚至,該議員進一步指出:Facebook是否在收購Instagram時,曾威脅後者的創始人,稱拒絕收購就會推出一樣的功能摧毀Instagram?
對此,扎克伯格表示:“我們肯定會在我們的產品裡使用別人首先做出的功能。”雖然,聽證會上紮克伯格拒絕透露自己2012年郵件,因此,人們無法找到實證指出Facebook主觀上究竟抄襲了多少公司。但人們仍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系列客觀現實:當視頻會議應用Zoom大火時,扎克伯格迅速推出與之高度相似的Messenger Rooms;當直播應用Twitch和YouTube Gaming逐漸佔據市場後,扎克伯格則拿出了Facebook Gaming;當美國版“鹹魚”Craigslist利潤十分客觀時,扎克伯格則送出了Facebook Marketplace……甚至,有觀點指出:Facebook旗下Instagram熱門Stories功能“照抄”了Snapchat,Instagram上的應用程序Reels則直接“照搬”了TikTok。先前,曾有媒體報導指出,一位Facebook項目管理人員透露說,他們樂意看到Facebook“更大膽、迅速地”複製競爭對手。
如今,人們再次細數扎克伯格的產品開發的歷史,其旗下的四個應用Facebook、Messenger、WhatsApp和Instagram均為下載量超過30億的超級應用,但幫助Facebook獲取用戶數、並築起社交壁壘最大的兩個功臣,無疑是Instagram、WhatsApp。然而,這兩款應用均靠收購而來——換句話說,近年來創新力並非是紮克伯格最大的“資本”,併購和“抄襲”或許才是。另一方面,扎克伯格在海外人設的迅速崩塌,令人觀感最為複雜的一幕則發生在中國。
實際上,早年扎克伯格苦練中文,在清華大學做演講,天安門晨跑,每年春節都會用中文向人們拜年,網友們也一度將其呼親切稱為“中國女婿”。
可是,隨著扎克伯格在2019年一場演講中,批評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內容審查方式,以及隨後一年在美國眾議院的聽證會上,更一口咬定中國公司從美國科技公司偷竊。至此,這位精明的商人,僅用了數年就幾乎將全球“得罪”了乾淨。
三、“天才”還是“惡人”?
2009年,一本《偶然的億萬富翁: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橫空出世。隨後,該書很快被導演大衛·芬奇改編為電影《社交網絡》,一時萬人空巷。彼時,扎克伯格在觀影結束後,對這部電影大加指責,稱其全是謊言。
扎克伯格的憤怒或許情有可原。電影《社交網絡》中,講述了哈佛青年扎克伯格如何建立影響幾十億人的Facebook——按照傳統視角,如此傳奇的公司與故事主人公,往往應該是“無所不能”的超人。
但在電影中,導演大衛·芬奇卻將扎克伯格塑造成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 ——電影中的紮克伯克不僅“背刺”了合夥人,甚至不惜詆毀前女友來贏取“快感”。雖然,《社交網絡》改編基本遵從原著,而原著中的大多資料都來源於哈佛校園刊物《緋紅》對扎克伯格的公開報導。
但這也引發了扎克伯格極度的不滿。該電影上映的第二年,由《財富》雜誌科技主管編輯大衛·柯克帕特里克主筆新書《Facebook效應》火線問世。據說,作者在此期間採訪了128個人,其中就包括扎克伯格。
但此書仍被人指責有“彩虹屁”之嫌。《Facebook效應》中的紮克伯格,被作者描述為“專注而有遠見”的領導者,“有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競爭”,以“他的自信,幽默和無私”吸引著女孩。
可如今看來,扎克伯克在大眾視角下露出的標籤:有精於算計的“利己商人”、有因為操控輿論、洩露隱私等被指責的“全民惡人”,有聽證會上機械行動被懷疑成的“蜥蜴人”……但當下世人幾乎所有的評價中,都不再對這個少年天才有正面的解讀與肯定。
人們究竟如何看待扎克伯格?早年間,扎克伯格曾在其Facebook主頁中“最喜歡的名言”一欄,寫下了這樣一句話:“Fortune favors the bold(財富眷顧勇者)”這是古羅馬史詩《埃涅阿斯紀》的一句話。書中,講述了特洛伊勇士埃涅阿斯開疆拓土,建立帝國的故事。事實上,多方報導曾多次表明,扎克伯格一直被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深深吸引,而其最喜愛的一款遊戲是《文明》,為的是:“建設能經受時間考驗的帝國”。
然而,扎克伯格獨特的“開拓”性格,外露的往往是極強的控制欲,以及獨斷專行:他時常會越過董事會作出決定,棄規則於不顧;也會不分場合與時間,任意解聘員工:在Facebook在收購Instagram時,內部曾秘密稱為“土地搶奪”。
以及,扎克伯格對公司的絕對掌控慾望。事實上,Facebook正式IPO前,扎克伯格就採取了AB股結構,牢牢將這家公司的控制權抓在了手裡。而無論在創業初期,還是企業高速發展期間,扎克伯格為了控制權,甚至不惜將創業初期第二大股東薩維林,通過種種操作,最終將其掃地出門。
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些年來,扎克伯格對Facebook做出種種改變、引發越來越多用戶的不滿、以及招致漫長的訴訟之後,絕大多數時候,扎克伯格都選擇了“蠻橫”到底。
“扎克伯格在20歲上下時就存在一種帝王傾向,非常迷戀希臘奧德賽之類的東西。”Facebook總裁肖恩·帕克曾經在媒體採訪時如此坦言。
或許,扎克伯格從未改變。在他的眼中,Facebook就是他的王國。而為了“捍衛”這個帝國,他可以踐踏規則,掌控能觸碰的所有事物,為達目的不惜得罪一切。
其中,就包括了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Facebook效應》,大衛·柯克帕特里克
2.《抄襲產品,誹謗攻擊,為了針對TikTok,Facebook都做了什麼?》,每日經濟新聞
3.《偶然的億萬富翁: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本·麥茲里奇
4.《因違反歐盟隱私規定,GoogleFacebook或被罰超15億元》,南方都市報
5.《利用4400萬用戶數據?Facebook面臨23億英鎊訴訟》,中新經緯
來源:網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