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實現Nature和Science雙發一位電子科大博士火了
兩年實現Nature 和Science 雙發。最近,電子科技大學的一位博士有點火。他叫楊超,2019 年末以一作身份發表首篇Science 論文,成果解決了三十年來懸而未決的量子金屬態問題。
2022 新年伊始,他又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再次以一作身份在Nature 發表論文。
有實力就罷了,關鍵長得也很帥。
▲ 圖源新華社微信號
一時之間不禁讓網友感嘆紛紛:
本可以靠顏值,非得靠才華。
來自李言榮院士團隊
楊超是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6 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超導量子相變。
他今年的這篇Nature 論文題為《玻色子體系中的奇異金屬態》(Signatures of a strange metal in a bosonic system)。
主要是他和其他研究人員首次在高溫超導體中發現並證實了玻色子奇異金屬。
科普時間(來自電子科大官方微信):
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分為費米子與玻色子兩種。費米子體系材料主要用在電子工業與器件中,但由於能耗高、物理尺寸已近極限等因素,已面臨瓶頸。以高溫超導體為代表的玻色子器件,則有望解決這些問題。
奇異金屬又是什麼?它和普通金屬不一樣,其電阻率與溫度成正比,存在於銅基高溫超導體中,是一種電子之間高度量子糾纏的新物質狀態。
三十年前,科學家們就發現了費米子奇異金屬,但是否存在玻色子奇異金屬是長期以來難以攻克的科學難題。
國際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Chandra M. Varma 的評價楊超等人此次的發現為:
凝聚態物理領域的重大突破。
Nature 審稿人則稱其為:
引領量子理論發展的變革性成果。
再往細了說,這項成果對未來研究低能耗超導量子計算,以及極高靈敏量子探測技術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楊超2019 年發表的Science 論文題為《超導-絕緣量子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
該研究也是首次在高溫超導納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證實了量子金屬態的存在,結束了量子金屬態的存在及其形成機制在國際學術界上長達30 多年的爭論。同時為實現極低溫工作環境下的微電子器件及下一代新型單光子探測器件提供了可能。
該成果曾獲2019 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首屆川渝科技學術大會優秀論文特等獎等眾多獎項。楊超也因這篇成果受邀到斯坦福大學、布朗大學、華盛頓大學等高校進行學術交流並作公開學術報告。
當然,楊超並非單打獨鬥,其背後是強大的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言榮院士團隊。李言榮院士也是這兩篇論文的共同作者。
李院士博士畢業於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曾獲2003 年和2007 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發表SCI 收錄論文290 餘篇。他也是電子科技大學的前校長,現任四川大學校長。
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都為熊杰教授。熊教授博士畢業於電科大材料物理化學專業,曾在美國Los Alamos 國家實驗室超導中心、綜合納米技術中心從事研究。
大二開始接觸科研
楊超個人又有著怎樣的魄力才能做出如此成績?
他高中畢業於四川省雙流棠湖中學,據“名校觀察”的報導,楊超從大二就開始接觸科研。
當時的他對材料領域一知半解,但卻很感興趣,腦子裡充滿了新奇的想法。
興趣和好奇心驅使他一路走到現在。不過,他形容科研這場“馬拉松”的賽道,並非平坦的“塑膠跑道”,而像是進入叢林之後去尋找一條可以穿越的小路。在路上遇到困難,尤其那些短期內無法解決的難題,就越需要耐心和毅力。
就像在寫Science 那篇論文時,楊超就表示研究進展比預想的要更艱難:“有很多次,我感覺要找的東西已經近在咫尺了,但事實上卻遠在天邊。”
他一共花了三年時間,在此期間把各種猜想用實驗一步步證實,來回推倒重來了5 次,最終才完成了這篇傑作。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39-y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x5798
參考鏈接:
[1] https://mp.weixin.qq.com/s/cNiG7t3n1ibv9icpZI_pww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895613289576473&wfr=spider&for=pc
[3]https://www.sohu.com/na/451731216_46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