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解讀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1年全國人口數據
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21年全國人口數據如下:2021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2021年中國出生人口創下1949年以來新低,出生率則創下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我國出生人口從2017年開始持續下降,2021年出生人口已經是連續第五年下降。
五年的下降幅度高達40%,比起九十年代2000多萬的新生人口更是不到一半。用出生人口塌陷來形容現在的人口形勢一點也不誇張。
按照1062萬新生人口計算,2021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僅為1.15,不僅低於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比嚴重少子老齡化的日本還低不少。少子化將深遠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創新活力、撫養負擔、民眾幸福指數乃至民族復興。人口急劇萎縮,也意味著規模效應的持續弱化和綜合國力的衰退。如果沒有有效的鼓勵生育的政策,根據育媧人口發布的《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1版》,在中預測情形下,中國人口將在2年內進入負增長,到2050年減少到12.64億,2100年中國人口將降到6.85億,佔世界比例將從現在的18%降至6.5%,而新出生人口只有世界新出生人口的2.56%。屆時,中國就不再是一個人口大國了。按此趨勢,華夏民族幾千年積累的人口優勢,將在100年內喪失殆盡。可見人口形勢十分嚴峻。
在經濟方面,目前中國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下行壓力。在此困境下,中國龐大的人口內需理應成為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動力,既可以消化巨大產能,也能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讓普通民眾真正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要做到這點首先需要更健康的人口觀念,就是真正認識到在經濟循環中,人不僅是生產者更是消費者,只有充分發揮人在消費而不只是生產上的作用,讓大量的人口完全進入經濟循環,才能保證經濟健康、持續、全面地發展。
面對中國經濟和人口的雙重下行壓力形勢,我們建議通過鼓勵生育、增加人口,來有效緩解經濟低迷,提振社會信心。大力鼓勵生育,短期來看,能夠有利於刺激消費和投資信心,長期來看,人口的增加能夠提升中國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鼓勵生育的三大具體措施
从长期来看,中国面临的少子化问题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所以要有最大力度的鼓励生育措施,才能显著提升生育率,具体来说,鼓励生育有以下三项主要措施:
一是現金和稅收補貼:對於二孩家庭的每個孩子,給與每月1000元的現金補貼。給與多孩家庭的每個孩子,每月2000元的現金補貼,直至孩子到20歲。對於二孩家庭,實行所得稅和社保減半,三孩家庭所得稅和社保全免除(對於特別富裕的家庭,可以設定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
二是購房補貼:具體方式可以通過按揭利息返還或房價打折進行補貼。比如說返還二孩家庭的房貸利息的50%,對於三孩家庭的房貸利息可全部補貼返還(可以設定一個封頂補貼的上限)。
三是增建托兒所:把0-3歲孩子的入托率從4%提高到50%左右。
上述幾項鼓勵生育措施所需的財政資金是GDP的2-5%,這麼大的財政支出對於經濟的提振作用顯而易見。但是更為寶貴的是,這些投資比以往的基建投資有更加長期的回報。中國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應該轉變為人力資本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這個人力資本當然包括人口數量和質量。生育、養育和教育孩子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主要形式。
但我們提出的鼓勵生育建議引起一些人的質疑。下面我們就具體來回應一下這些典型的質疑。
質疑一:我們未來有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需要這麼多人嗎?
未來很多產業工人的工作的確可以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來替代,但是最關鍵的科研創新還是要人來完成。人才池子大,頂尖的科技人才就會多。還有市場規模大,就可以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和人員。所以人才規模和市場規模才是國家科技創新的競爭力的保障。過去中國的科技創新的飛速發展就得益於世界第一的人才規模和市場規模,並且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所以中國雖然人均收入還遠低於美國,但是綜合國力卻已經緊追其後。甚至在美國貿易戰和卡脖子的打壓下,仍然能夠應對自如。試想如果中國的人才和市場規模,按照每代人減半的速度萎縮的話,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尤其在不友好的外部環境的抗打壓能力就會弱很多。
人口規模效應在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創意等新興領域更加明顯。因為這些行業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但邊際成本卻很低。人口大國往往能夠仰仗其市場規模承受巨額投入的成本,並且依靠龐大人才資源形成產業和科技創新的集群,從而在新興領域率先實現產業化,然後將商業模式迅速復製到其他國家。
作為來自美國的互聯網代表,谷歌、亞馬遜、臉書等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球互聯網市場。唯一的例外是中國,這是因為中國人口規模數倍於美國,而且經濟規模已經和美國處在一個數量級上。正是得益於這種規模優勢,中國才能培育出阿里巴巴和騰訊這些可以跟美國公司競爭的互聯網巨頭。
儘管中國目前在人口規模方面相對美國依然有壓倒性優勢,但這種優勢中很大一部分卻被美國與其他英語國家的一體化,以及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廣納精英的能力所抵消。長期來看,中國最大的劣勢就是生育率遠低於美國。如果沒有大力度鼓勵生育的政策,中國出生人數將會一路下滑,人扣除技術進步的因素,中國的經濟規模將不斷萎縮,規模效應持續弱化,最終喪失綜合性的市場產業優勢,導致人均收入下降和國力全面衰退。
質疑二:提高人口質量不是比增加人口數量更好嗎?
人口質量與數量的關係是相輔相成,而非矛盾對立。對經濟發展來說,人口既是需求端的消費者,又是供應端的人力資本。儘管需求是經濟發展的終極動力,人力資本卻是決定經濟效率和發展水平的關鍵。
人力資本可從數量和質量來衡量。在同等質量下,人力資本與數量成正比,因為聚集和規模效應,甚至可能呈現加速正比關係,即數量多一倍,總體力量多一倍還不止。因此,人口數量減少不意味著質量會上升,實際情形更可能相反。在這種情況下,數量的萎縮對整體人力資本是雙重打擊,既減少個體數量,又降低個體的平均質量。
在現代科技和經濟發展中,少數傑出人才的開創性貢獻功不可沒。這是否說明真正重要的是人口質量而不是數量?其實這恰恰說明了數量的重要性。由於傑出人才取得成功所需的個人能力通常是在人群中隨機分佈,人口規模越龐大,具有傑出特質的人就越多,只要選拔人才的機制公平,讓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合理,最後脫穎而出的人也越優秀。在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從14億人中選出的最優秀的1萬人肯定比從4億人中選出的1萬人更優秀。
質疑三:鼓勵生育有用嗎?
鼓勵生育有沒有效果還是要以數據說話。我們做了各個國家鼓勵生育力度和生育率的一個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平均拿出1%的GDP用於鼓勵生育,生育率就會提升0.1,當然這只是相關性,只能支持而不是證明鼓勵生育有效。但也並沒有數據支持鼓勵生育無效果。一些北歐和西歐國家出台了慷慨的鼓勵生育政策,同時獲得了比較高的生育率。例如,法國和瑞典都拿出3-4%的GDP鼓勵生育,他們的生育率也在1.8到1.9,接近更替水平。相比之下,南歐國家鼓勵生育的力度普遍只有GDP1-2%,生育率則普遍低於1.5。近幾年,德國加大了原來偏低的鼓勵生育的力度,生育率也有所提升。
有人說日本一直鼓勵生育,但是生育率還是很低。其實,如果以歐洲發達國家作為參照對象,東亞國家包括日本鼓勵生育的力度還是相對較低的,鼓勵生育的開支普遍只佔GDP1-2%。日本鼓勵生育真的沒有效果嗎?我們應該來問,如果日本不鼓勵生育,生育率會低到什麼程度呢?很可能會比現在還低很多。得益於其鼓勵生育的措施,2020年日本的生育率為1.34,高於中國和韓國。而韓國的養育成本如房價和教育成本比日本更高,鼓勵生育的力度也不如日本,所以其生育率已經跌破了1。中國的房價和教育的成本壓力比日本高,如果不鼓勵生育,中國的生育率肯定遠遠低於日本。中國的大城市已經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方,七普數據顯示上海和北京的生育率分別只有0.74和0.87,如果通過鼓勵生育把生育率提升到日本的水平,那就是非常有效果的。
質疑四:國家有錢鼓勵生育嗎?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國家根本沒有財力拿出GDP的百分之幾來鼓勵生育。但我們認為,中國是最有資源來鼓勵生育的,因為中國的投資率比其他發達國家高了十多個至三十多個百分點,可以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願意為未來投資的。那麼高的投資率都投到哪裡去了呢?投到了各種固定資產如基建、廠房等等。中國城市化和製造業的蓬勃發展,部分就得益於非常高的投資率。未來中國的基建和工廠的建設需求趨於飽和,所以完全有能力從超額的用於固定資產的投資,拿出一部分來鼓勵生育。長期來看,對孩子補貼的本質,是對於本國人力資源的未來進行投資。相對於當下普遍“產能過剩”的中國經濟來說,投資人力資源恰恰是回報最高的選擇。
到底有沒有錢鼓勵生育,根本上取決於一點——提高生育率對於國家來說是不是重要的事情?如果認為提高生育率不重要,那麼鼓勵生育當然沒錢,因為還有很多更重要的項目需要花錢。如果認為提高生育率對於國家來說非常重要,甚至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那麼就應該將更多社會資源傾向於有孩子的家庭,來彌補他們部分的育兒成本。尤其是現在經濟低迷,就業不足的情況下,通過鼓勵生育來刺激經濟,是一舉兩得的政策。鼓勵生育所增加的孩子短期有助於擴大內需、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於提升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經濟社會活力,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