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可能重塑資金管理挑戰PayPal和Robinhood
據彭博社報導,超過10億人已經使用iPhone以數字方式管理他們生活的關鍵部分。這包括監測他們的健康數據,控制他們的智能家居設備,甚至啟動他們的汽車等。但在日常生活中,蘋果公司在一個領域還沒有走得那麼遠,那就是財務管理。這並不是說該公司沒有做任何事情。2014年,該公司推出了Apple Pay,現在其是美國使用最多的移動支付系統。2019年,該公司推出了Apple Card。它受到了歡迎,但它並沒有大獲成功。
憑藉其與銀行的關係、消費者的信用卡和支票賬戶數據、值得信賴和隱私的形像以及將復雜任務簡單化的歷史,蘋果擁有將iPhone及其生態系統變成終極財務管理工具的基石。
彭博社記者Mark Gurman認為,首先,蘋果需要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推出其信用卡。蘋果公司即將迎來Apple Card的三週年紀念日,令人驚訝的是,一家曾經以做交易聞名的公司一直無法擴大這一關鍵產品。
第二,蘋果公司在Apple Card本身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自推出以來,主要的升級是出現了對蘋果所有主要產品的月度分期付款支持。Mark在過去曾建議用更高等級的Apple Card+,以更好的獎勵來對抗美國運通白金卡和大通藍寶石卡等。
更重要的是,Mark認為該公司應該繼續與高盛集團一起解決其後台的問題,以確保消費者獲得適當的信用額度,不會因為任意的原因被拒絕。它還應該將其普通的1%、2%或3%的現金返還獎勵計劃提高到更有價值的優惠。蘋果和高盛從利息中賺取了大量的錢。
第三,蘋果應該借鑒PayPal的做法,將其錢包應用變成一個全方位的金融體驗。這包括管理和支付即將到來的賬單,發送和接收資金,管理先買後付的交易,以及存儲實體和在線零售商的優惠券或折扣的地方。
多年來,Mark曾使用過幾個個人財務應用程序,包括Intuit Inc.的流行的Mint。他的看法是,它們都是相當平庸的。
第四,作為其中的一部分,Mark建議蘋果最好將其Apple Cash Card 轉變成真正的借記卡,以替代Apple Card,並允許在Apple Pay之外使用。
Mark指出,既然有了借記卡,蘋果應該為消費者製作自己的數字優先的支票和儲蓄賬戶。高盛、美國運通和其他公司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但他們離銀行的革命還很遠。憑藉蘋果公司在用戶界面方面的專長和深度整合多個金融產品的能力,蘋果公司可以真正成為資金管理的“一站式商店”。
該公司的Venmo競爭對手也需要一些工作。與Apple Card一樣,該功能也只針對美國居民。與信息的深度整合已經是一個優點,缺乏像Venmo那樣的支付的社交饋送也是一個優點。但我認為,可能有80%或更多的iPhone用戶不知道這個功能的存在。
Mark稱,如果蘋果現在把用戶的錢以數字方式安全地儲存起來,他們也應該幫助用戶投資。好消息是,蘋果已經有一個很好的內置應用來追踪股票。它應該與一家大名鼎鼎的股票交易公司合作,比方說E*Trade或Fidelity,讓用戶在應用程序中實際管理和跟踪他們的投資。它甚至可以,類似於健康應用中的健康提示,通過文章幫助用戶了解投資。
Mark還提出了一個想法:自動投資Apple Card消費的現金返還,並推出零錢投資功能,以應對Acorns和Robinhood的未來計劃。蘋果肯定為消費者準備了更多的財務管理計劃,包括為Apple Pay開發的”先買後付”功能,本質上是將分期付款引入所有的購買行為。
蘋果為其2022年的首次虛擬活動做好準備。據悉,蘋果2022年的第一次虛擬活動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會到來,可能會在3月或4月舉行。
人們應該期待什麼?Mark認為,這可能是新的iPhone SE機型。正是在2020年4月Covid-19大流行的開始,蘋果迎來了目前的iPhone SE。它支持4G LTE網絡,搭載A13仿生處理器,Mark認為其應該升級為支持5G網絡和新的內部設備。不過,看起來設計與當前型號的iPhone 8時代外觀基本相同。
至於蘋果今年的第二場活動–6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Mark稱不會對親臨現場的展示抱有希望。但Mark預計iOS 16(悉尼)、tvOS 16(巴黎)、macOS 13(羅馬)和watchOS 9(金凱德)的軟件會有不錯的升級。
Google可能追求蘋果的腳步:緊密的設備集成。Mark表示,蘋果設備的最大賣點之一是它們可以很好地協同工作。例如AirPods 在iPhone、iPad和Apple Watch 之間無縫切換,Apple Watch 可以解鎖用戶的Mac 或iPhone等。
雖然Google 的Android 操作系統和Chromebook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們肯定缺乏這種凝聚力。谷歌希望通過借鑒蘋果的做法,增加改進的配件配對、例如使用Pixel手機啟動汽車的能力以及使用Wear OS 智能手錶解鎖Chromebook 的能力來改變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