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最大的凶宅警報網,成了砍價神器
2013年1月的某個晚上,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程序員小伙Roy Condrey,在半夜被租客的短信吵醒,信息的內容不是什麼經濟下行了,房租該減減了之類的廢話,而是開宗明義:“你知道你家鬧鬼嗎?”
面對房客的質問和自家鬧鬼的警報,從未考慮過這件事的Roy,意識凶宅信息是一片尚未被商業開荒的綠洲;因此,他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恐懼,或是求神拜佛,而是激動,要發財的激動。
很快,Roy猛擊讓天下人“安心住,住明白”的痛點,用自己的編程技術搞了個網站——“凶宅寶,DiedInhouse”:只要輸入地址和郵編,就能知道自己的房子是不是死過人、鬧過鬼,一次12刀。
DiedInhouse創始人Roy Condrey
發生過兇殺案以及“超自然恐怖事件”的凶宅,廣義上被稱作Stigmatized property,直譯就是“被污名化的不動產”。
在美國,一座房屋“被污名化”的原因多種多樣,除了像此地是否存在兇殺案(非正常死亡)、是否有過“超自然現象”報告,離太平間太近,這種放四海皆準的理由之外:
還有一些極具地域特色的標準,比如,這裡是否曾是毒販的製毒窩點、附近是否有罪犯(特別是性侵犯)以及艾滋病患都會是一座房屋被嫌棄的理由。
除了影響安心生活的心情,這種污名化最直觀的影響體現在對房地產交易的影響,此前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房地產每年因兇殺導致的資產貶值達23億美元。
一位名叫Anderson的房產銷售表示:拋開極少數的鬼屋迷的高價成交新聞,凶宅銷售時間至少會被正常房子長50%,而且還得有至少打9折才會吸引到人們的注意。如果某起兇案或是兇猛的超自然現像上了全國新聞,那這房子就完蛋了,著急出手至少得打對折。
現實的考量,讓很多房產經紀人會故意隱去某座凶宅曾經發生過的恐怖事件。
他們的手段包括但不限於重新拆除裝修、更改信息等——這並不違法,在美國50州里,只有三個州的法律,要求房產經紀必須告知購房者所關注凶宅的黑暗往事。
基於此,購房者來說,獲得一份內容包括: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附近是否有罪犯、是否曾經是製毒窩點、是否有過火災的DiedInhouse的二手房全面報告,就成了一種剛需。
除了提供付費的檢索服務,此類機構跑到了IG上結合圖文免費梳理凶宅信息,讀起來就跟法治進行時的滾動播報一樣。
“一樁45年的懸案終被破解,紐約皇后區列文治山115街87-72後院發現人類遺骸。1976年12月10日,一位名叫喬治·克拉倫斯·塞茨的81歲二戰老兵出門理髮後失踪。2019年,一位女子匿名告知警探,聲稱自己在10歲時看到母親的男朋友將肢解的屍體埋入後院……後經跨州調查,塞茨先生剛到理髮店後就被一名叫莫塔的男子搶劫、殘殺……最終,現年74歲的莫塔被指控犯有二級謀殺罪……紐約法律不認為家中非正常死亡是重大事實,因此無需房產經紀披露。面對買方詢問時,賣方應如實回答。但賣方或代理人不會因未披露而被訴訟…… ”
超自然現像也是他們披露的內容,相比較發生過血腥案件凶宅的理性報導,這類內容讀起來更像是兒時沉迷的神秘文學。
“紐約州的阿米蒂維爾鬼屋。1974年,小羅尼·德·菲奧謀殺了他的父母和4個兄弟姐妹。案發後,Lutz一家搬入,隨後遇見了邪惡的超自然事件,並在28天后連行李都沒拿就離開了……很多超自然調查員都聲稱這裡存在超自然現象,一位名叫的Gene Campbell的攝影師還在二樓拍攝到了孩子的鬼魂……你覺得這是真是假?
這些內容直指房地產消費者的痛點,畢竟甭管會不會有“超自然現象”,任誰也是不想花了一堆錢最后買到或租到了一棟凶宅。
因此,DiedInhouse的生意非常紅火,剛開張兩年就輸出了4萬份報告,收入48萬美元。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機靈鬼開始加入其中,專門做人民群眾不動產交易的小偵探。
而如今,趕上美國房地產大熱潮的風口,眾多“凶宅寶”的網站流量更是嗷嗷上漲。但這次和以往相比,卻出現了一些變化:
事實上,對於現在的一些千禧一代(1981-1996年出生的人)來說,DiedInhouse並不單單是用來避坑的工具,更是拿來跟房產經紀砍價的大菜刀。
一個有趣的現像是,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正跑去最危險的地方安家。
在2021年白熱化的房地產市場中,鬼已經嚇不著美國年輕人了。
女巫房地產2021的報告顯示:在去年,有73%的美國人表示願意購買鬧鬼的房子,而2020年這一比例僅為59% ,而更有趣的是千禧一代對鬼屋的接受度是上一代人的13倍。
相比較鬧鬼,大家更擔心黴菌
這種轉變是要有條件的:得便宜——甚至在一些reddit購房攻略中,有些千禧一代甚至希望自己的夢中情屋能在凶宅機構的報告中有點事,因為這樣就好砍價了。
年輕人勇闖鬼屋,資本嗅到了商機。
在美國,房地產經紀人每天就著咖啡下肚的不是麥芬,而是從“賣房教材”裡學到如何向千禧一代銷售污名化住宅的技巧。
“住了許久狹小出租屋的年輕人,更期待大戶型,我們要做的就是便宜、便宜再便宜,然後告訴他們美國哪個屋子裡沒死過人呢?”
而在日本,一些房地產公司更是開始專做凶宅生意,將其視為未來增長點。
房地產公司Marks’Jobutsu的CEO花原浩二認為:“日本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很多房子空了出來,而年輕人仍然在追逐新的樓盤……這很奇怪,所以我希望大大方方地做凶宅生意,改變人們的觀念,讓它們的價值回歸正常。”
花原浩二正向鏡頭展示凶宅淨化證書,這種淨化既包含清潔,也包含超度
如果說鬼神玄之又玄,情緒千人千面的話,那麼更為明顯的一個特徵是:美國人正往災區搬。
沒事常刷新聞的朋友,肯定知道美國這兩年沒少遭災,不是得州雪災,就是密西西比颶風,要不是就是加州山火、田納西山洪。按理說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要是災害多,趕緊跑路就完事了。
但房地產公司Refin的一份報告卻顯示了相反的結果,災害風險越高的地區人口不降反增,而那些自然風險低的福地,人口卻在持續下降:
高溫風險最高的縣人口增長了4.7%、洪水風險最高的縣人口增長了1.9%,而98.8%的房屋正面臨火災風險的愛荷華州博伊西縣,近五年遷入人口增長率達到了15.2%。而那些氣候風險較低的地區,人口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拋開精神世界和自然影響的凶宅,美國千禧一代也正在走進“產權凶宅”。
為了實現美國夢,一些年輕人選擇共購Sweet Home。於是,一種全新的買房方式開始流行,那就是“合購- co-buying”。
房地產分析公司Attom Data Solutions 指出,朋友合購房屋的現象正變得越來越常見: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時間裡,合購房屋成交量上漲了772%。
但與此同時,律師們也在提醒合夥賣房的風險極大,最好事前簽訂協議,避免日後社交崩盤,又或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田納西州有三位好友做了31.5萬美元的按揭,共同購買了帶車庫的兩層小洋樓,祝他們友誼長存,日後好運。
這些沖向房產價值窪地的行徑,或許會讓大家覺得這是美國千禧一代成年後的又一次叛逆,但事實上,這些怪誕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共同而簡單的理由:
窮。
那麼到底有多困難,才讓美國千禧一代在房地產置業這件事上,出現了凶宅豬突大轉向呢?
首先是大趨勢,過去被媒體描述為“要生活,不要房子”的炫酷千禧一代,在成家立業的願望下準備趁著貸款低利率擁有自己的房,這種群體效應下,整個市場就陷入了瘋狂。
他們有多狂熱呢?
就像咱們父輩在2008年前後,跟搶過年燒頭香一樣給房地產銷售塞錢,好預訂到南北通透的好戶型一樣,美國千禧一代正搬起帳篷,跑到了新樓槃門口連夜排隊搶房。
去年4月,Nuevo在加利福尼亞開了新樓盤,一堆人連夜排隊
對買房狂熱的追逐造成了住房短缺,根據去年房地美(Freddie Mac)的數據,當時美國住宅缺口大約達到了380萬套。在這種情況下,購房者正在降低對房子的要求,以便儘早買到自己的房子。
其次是負債現狀,超過70%的21屆美國大學畢業生正在償還貸款,而16屆畢業生平均還欠著3.7萬美元,這種現狀讓他們不得不忘記那些新樓盤,選擇那些遠在郊區、或是存在黑暗歷史的廉價二手房。
而瘋狂的房地產市場,則讓他們失去了在二手房面前的選擇權:即便能夠申請到低息貸款,但在市場中,首付很少的美國年輕人很難拼得過全款的購房者。
在這樣的狀況下,千禧一代“我想有個自己家”的夢想就被徹底逆轉了:
因為,擺在他們眼前的問題,不再是他們想住在哪裡,而是,如果他們要考慮那些如同中國風水、南北通透之類的消費傳統——千禧一代,還能住在哪裡?
在更廣大的視角之下,幾乎全球的千禧一代都在面臨著同樣的苦惱。
在很多語境下,這代年輕人常常被戲稱為“租房一代”,因為根據數據顯示,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將面臨著“終身租房”的可能:
BBC在2018年就聲稱:在未來,英國將有一半的千禧一代將在出租屋度過自己的不惑之年,超過3分之1的千禧一代,將在出租屋走完自己的一生。
而NYT在2021年12月30日的報導中,直接用標題點破了這代人的人地矛盾:《More Millennials Are Renting Because They Have To – 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租房,因為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當你在網上,看到租房持續度持續上升的報告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你不會把租房和富人體驗生活的浪漫聯繫在一起,也不會把它和“精緻租一代”的說辭產生半點聯繫,因為這不是變化,而是走進一灘死水後的認命。
這種氛圍,就像是《美國恐怖故事》第一集般詭異:
當班·哈蒙一家人因為低價買到了一間凶宅而高興,卻不知道很多事情早已扭曲。想到這,再想想他日後的遭遇,開頭的微笑就更顯意味深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