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已破3萬億,中國科技股請抬頭
A股2022年的第一天開局,沒有驚喜,只有驚嚇。雖然堪堪收漲實現了開門紅,但弱勢姿態實在難以遮掩。截止收盤,滬深小跌,創業板和科創50指數均大跌超2%。恆指這段時間人艱不拆就不說了,反正一路探底沒有停止過。
今天A股創業板和科創板指數大跌的導火索,是被市場翻來覆去炒作的新能源材料和生物科技科技全面熄火。而港股互聯網科技股這段時間的持續弱勢表現也讓港股一直抬不起頭。
而在另一邊,昨晚美國出現了兩個大事件:一是蘋果公司首次盤中突破3萬億美元成為人類資本歷史上第一個記錄創造者,另一個是特斯拉的股價大漲13.53%,重新牢牢站穩萬億市值大關。
在國內科技股連連下跌的對比下,蘋果和特斯拉的大漲雖然對我們的真實傷害性極小,但侮辱性真的挺大。
一個代表的是消費電子,一個代表的是新能源車,兩個領域都是國內正在與之PK的主戰場,但從去年到今年開局,國內的股票完敗。
市場漲漲跌跌本是很平常,但如果總只是一邊漲漲漲,另一邊跌跌跌,背後一定有巨大難以扭轉深層次原因在起作用。如果這些深層次原因沒有扭轉,這個糟糕的局面真的很難迎來改觀。
思而後動,論而後行,新的一年,要講究重新出發。
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怎麼樣的投資思路去看待這些正在遭劫的科技股?它們的出路又在哪裡?
1 一個蘋果=中國科技股top50
2021年,蘋果的總市值增加了7380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約等於4.7萬億元,這大概相當於港股top10家互聯網科技股去年蒸發掉的市值。
要知道,中國A股總市值也就增加了5.72萬億元。
到現在,蘋果的總市值規模已經超過了我們國內的騰訊、阿里、美團、京東、百度、網易、小米等等所有中國互聯網科技股加起來的總市值。
甚至粗略對比下來,蘋果的市值可能比整個A股和港股的科技股加起來的總市值也還都要大得多。
不僅是電子消費,美股特斯拉現在的總市值也超過排在其後十數家其他車企的總市值,同樣也是大於中國所有上市車企的總市值,再加上寧德時代和其他一眾鋰電材料概念股。特斯拉達到這個地位,只用了極少的時間,對於那些百年傳統車企來說,那就是一轉眼的功夫。
一轉眼的功夫,這些曾經的車企君王就被時代所拋棄,不講一點情面。
其實從整個中美股市的對比看,美國科技股在過去一兩年表現真的前所未有強勢,相反,國內的很多有科技標籤的企業在後退,在收縮,甚至在被證偽。
筆者這裡不是在美吹,而是在向大家展現一個非常讓人感到觸目驚心的事實:美國的科技股起碼在市值上,正在與我們拉開越來越大的差距。
固然,這其中也有各自的原因。
蘋果的暴漲理由,可以歸結出至少10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美國海量放水推高資本泡沫、蘋果公司全球化戰略非常成功,蘋果成品太受追捧可以享受巨大的估值溢價,蘋果的業績一直很穩、蘋果這些年正在通過低息現金海量回購自家股票助推股價上漲等等。
特斯拉的暴漲理由也很多,比如12月出貨量爆炸式增長,特斯拉的訂單量爆棚讓投資者信心滿滿,特斯拉的新工廠即將開工生產交付,馬斯克完成減持等等……
而國內這邊的科技股暴跌理由也很多。最重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六穩”、“公平競爭”、“共同富裕”等大政策方針下的持續互聯網反壟斷,二是外部宏觀關係轉冷及其他原因限制科技股出海受阻,也就是中國的科技企業全球化步伐被打斷,也就沒有了增量。
這些確實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中美科技企業確實正在受到的不同待遇,無論是資本,還是政策上都是天差地別。
尤其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上,現在科技應用雖然深入滲透到了全球每個人的生活中每一個角落,佔據了每一天的每一秒,國內的科技行業競爭已經足夠充分,並且用戶紅利已經吃了一遍又一遍,榨不出多少汁水了。
想要獲取更多的增量,走全球化是一個必須的方向。現在美股科技股巨頭中,沒有一家不是深度全球化的,蘋果、Google、微軟、亞馬遜甚至特斯拉等科技公司的海外業務甚至佔據了很重要的比重,更關鍵的,它們的海外業務,都還在呈現比本土強得多的增量趨勢。
不過,中國的科技企業就沒有這麼好的優待了。
它們不僅要面對本國的考驗,更關鍵的是出海頻頻受到各種不公平打壓,比如美國、印度的對我國很多科技企業幾乎全面封殺,歐日地區的態度也飄忽不定,緊盯不放。這種情況,它們當然極難有更多的增量蛋糕去爭取。
而在新形勢下,一旦國內的反壟斷監管來得猛一些,它們就更加難以抵擋了。
前狼後虎,左右為難,內外交困,國內的這些科技企業其實真的也挺無奈的。
不過,中國科技股的大幅落後,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2 更深層次的差距
一個巴掌拍不響,國內的互聯網科技股之所以遭資本拋棄而重挫,固然有太多的外部不得已,但也有自身的原因。
很多企業,從一開始選擇道路方向的那一刻起,差距可能就形成了。
其實大家可以看到,美國的很多科技企業之所以那麼強,是因為它們真的在掌握自己的核心科技,比如微軟、蘋果、特斯拉、高通、英偉達等等個行業的龍頭,無不是在自主科技創新領域稱霸一方。它們之間很多都是有幾十年的硬科技研發,有著獨屬於自家最底層的技術看家本領,比如前沿科技性的專利。在IFI的2020年一季度全球企業專利排行榜中,美國的企業依然佔據最前面的主要部分。
這背後其實能反應出很多問題:比如研發實力的差距,創新力的差距等。
中美科技企業的這個差別,就是美國科技企業自始至終注重基礎技術領域,那些真正的底層的硬科技,也就是科技創新。
而當下中國很多主流的上市科技企業在發展硬科技方面,缺乏自主研發創新的意識和長期燒錢支出的定力,無意識地醉心於別人的基礎科技技術層面之上,去搞應用層面的創新,或者叫商業模式創新。
說人話就是,這叫做在沙灘上建碉堡,甚至有些沙灘的專屬權還是別人的。
走最容易走的路,最後肯定無路可走。
時代發展從都不是線性向前的,每個階段的現實社會都有不同的自身需求,正如地產行業在過去20年通過發揮自己的火熱為中國城鎮化建設添磚加瓦,甚至以至於瘋狂加槓桿的野蠻生長,但在當下,這些行業已經完成了它最重要的歷史使命,它就必須不能在野蠻生長,必須要從此穩定發展。
互聯網科技企業也一樣,時代需要它們對中國的數字化經濟建設做貢獻,去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為國爭光,但當到一定的歷史階段,必定不能對國內形成不公平的科技壟斷競爭,不能“屠龍少年最終變成惡龍”。
過去,中國的科技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痴迷於模式創新,對底層技術的開發避而不談,這當然有商業上的合理考慮,也正是因為簡單粗暴地做模式創新,可以在短時間獲得爆發,賺到超額利潤,但等到人口紅利、流量紅利見頂之後,路徑依賴的問題就會浮出水面,最終在監管的大刀之下,集體陷入低迷。
尤其是宏觀風險來臨的時候,這些企業的必然要遭受考驗。
3 出路在哪裡?
其實說白了,只要國內大部分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多抬頭向前看,別老低頭盯著用戶錢袋子,煩惱會少很多。
向前看,就是說要潛心發展硬科技,去做可以真正創造增量蛋糕的、於國於民有益的科技創新。很多涉及民生領域的應用創新路徑固然沒錯,也提高了經濟效率,但如果“屠龍少年最終變成了惡龍”,這肯定是不行的。
更關鍵的是,這些創新的最底層支持比如硬科技基礎,絕不能一直依賴外人。
現代國家的競爭,不再單純強調誰的錢多,誰的油多,而是比拼誰的硬科技更強。
儘管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中國在硬科技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和發達國家比起來,差距還很明顯。如何在硬科技領域迎頭趕上,仍然任重而道遠。
現在,輪到亟待轉型的中國已深刻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關鍵性和緊迫性,並且也在大力引導中國的科技企業在走向發展硬科技的路線,大廠們也已經意識到,並且躬親入局,有造芯的,有做軟件基礎技術的,這些都是好的跡象。
但長路漫漫,能否如任正非所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才是關鍵。
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會很多利益方的博弈,也會遇到很多的障礙,例如:如何取得股東們的理解與支持,如何平衡國家發展方向和企業的發展方向,如何突破外國在技術領域的封鎖和圍堵,又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到全球最牛的科技人才,這當中沒有一個不是大難題。
現在中國的科技企業並非沒有與之一比的潛力,只是想要改寫這種格局命運,就要抬頭向前看,別總是低頭盯著用戶的口袋,要掌握屬於自己的核心科技。
這絕不是最容易走的路,相反,它是最難走的路。但是如果能夠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血路,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也只有走這樣一條路,或許才是大廠們最終突破瓶頸,走上康莊大道,享受時代的饋贈,資本的追捧。
4 結語
每一個時代,資本市場上都會有自己的王者,並且它是無國界的。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的人類社會剛步入現代化時期,傳統能源、消費、地產和依附在經濟活動的金融業是資本市場的王者。在過去,無論美股A股還是港股或其他金融市場,無不如此。
如今人類既然已經全面步入了科技時代,那麼新的王者就應該由各領域的新科技企業來統領。
現在的美國雖然金融業空前發達,但在資本市場上的王者清一色是科技股在引領風騷。
在港股,科技股已經成為主導,雖然目前正在遭到發展路線糾偏而導致的下挫,但這未嘗不是在刮骨療毒,等到未來重新回到正確的道路方向,相信它們曾經的高光也會回來。
相對A股來說,這個轉化還沒有真正體現出來,但未來一定會來。
其實中國科技企業在未來如果能夠真正體現出足夠的核心的科技實力,不愁沒有資本的關注和追捧,我們也不愁A股漲不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