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可伸出長舌頭的已滅絕早期鳥類的化石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近日在中國東北地區發現一種已滅絕的鳥類的新化石骨架。 這種鳥類在1.2億年前與恐龍一起生活,意外地保留了舌骨,幾乎與它的頭一樣長。 這種鳥類的頭骨化石保存完好,表明它有一個相對較短的喙和較小的牙齒,其舌骨非常長且彎曲。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的科學家們將這種鳥命名為Brevirostruavis macrohyoideus,意思是”有短喙大舌的鳥”。 他們的發現於12月1日發表在《解剖學雜誌》上。
我們在小時候很快就學會了伸出舌頭,但是大多數爬行動物和鳥類並不像人類那樣有大塊的肌肉舌頭。 相反,鳥類有一組由骨頭和軟骨組成的棒狀元素,包括舌骨,位於它們的喙底。
在鸚鵡等舌頭較大的鳥類中,它們用舌頭在口中移動食物,將食物送入口中,並説明吞咽食物。 今天的一些鳥類,如蜂鳥和啄木鳥,其舌頭與它們的頭骨一樣長或更長。
已滅絕的Brevirostruavis macrohyoideus是鳥類能夠伸出舌頭的最早例子。 當然,這一特徵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這種鳥會把舌頭伸出來。 科學家們推測,這種鳥類可能是用這個特徵來捕捉昆蟲,就像活著的啄木鳥用舌頭把昆蟲從樹皮、木材和樹枝的洞裡捉出來一樣。 另外,這種鳥類可能在它生活的森林裡以植物的花粉或類似花蜜的液體為食。 科學家在這具骨架上沒有發現胃的內容。
Brevirostruavis macrohyoideus屬於一種已滅絕的鳥類群體,被稱為反鳥亞綱。 它們是白堊紀時期(6600萬到1.45億年前)最成功的鳥類群體,研究人員已在世界各地發現了這種鳥類群體的化石。
“我們看到反鳥亞綱鳥類的頭骨的大小和形狀有很多變化,這可能反映了它們所吃的食物以及它們捕捉食物的方式的巨大多樣性。”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王敏博士說:「現在通過這個化石,我們看到不僅是它們的頭骨,而且它們的舌頭也有變化。 ”
研究人員先前表明,這些早期鳥類像它們的恐龍近親一樣擁有相當僵硬的頭骨。 這一特徵給早期鳥類設定了一些進化和功能上的限制。 領銜作者李志恆博士說:「也許它們通過進化從根本上改變它們如何捕捉食物和吃什麼食物的唯一方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縮短它們的頭骨,並使舌骨更長。 ”
化石鳥類中長而彎曲的舌骨裝置是由被稱為ceratobranchials的骨頭構成的。 活鳥的舌骨也有這樣的骨頭,但是在早期鳥類中沒有的舌骨,在啄木鳥這樣的鳥類中才是很長的。
“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用它們所擁有的東西進行實驗。 這種鳥用它從恐龍祖先那裡繼承的骨頭進化出了長舌頭,而活鳥用它們擁有的骨頭進化出了更長的舌頭。 這種情況顯示了進化的力量,鳥類使用兩種不同的進化途徑來解決同一個問題,即讓長舌頭伸出它們的嘴巴,”研究共同作者Thomas Stidham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