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倫電子登陸科創板 成國產EDA第一股
上海 EDA 廠商概倫電子以發行價 28.28 元 / 股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成為了國產 EDA 第一股。 EDA 被譽為晶元產業皇冠上的明珠、晶元設計不可或缺的軟體工具,其市場主要被美國三大巨頭壟斷。 概倫電子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製造類 EDA 工具和設計類 EDA 工具,其產品在細分領域已打開國際市場。
概倫電子開盤價為 55 元 / 股,股價漲幅達 66%,隨後其股價維持在 46 元 / 股-44 元 / 股,最低為 44.66 元 / 股。 截至芯東西 10 點 06 分成文,概倫電子股價為 44.81 元 / 股,較發行價漲幅近 58%,總市值 194 億元。
概倫電子於 2010 年在濟南創建,之後於 2020 年變更為股份公司並在上海取得營業執照。 招股書顯示,概倫電子的產品被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中的九家以及全球三大存儲晶元商所應用,能夠支撐 7nm / 5nm / 3nm 先進製程晶片設計與製造。
概倫電子的創始人劉志宏此前曾多次創業,其創辦、管理的 Celestry 曾在 2002 年以過億美元被行業巨頭 Cadence(楷登電子)收購,劉志宏本人也加入 Cadence 任全球副總裁。 概倫電子創建后,也收穫了興橙資本和英特爾的投資。
報告期內概倫電子營收持續增長,2020 年其營收為 1.37 億元,其中 EDA 工具授權收入佔 69.22%。
本次 IPO,概倫電子計劃募資 12.10 億元,分別用於”建模及模擬系統升級建設”、”設計工藝協同優化和存儲 EDA 流程解決方案建設”、”研發中心建設”、”戰略投資與併購整合”和”補充營運資金”5 個專案。
▲ 概倫電子所籌資金用途
01.創始人曾和 FinFET 晶體管結構發明者創業,產品可用於 3nm 工藝
概倫電子出身名門,其創始人 LIU ZHIHONG(劉志宏)在九十年代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積體電路博士後研究,曾是 FinFET 晶體管結構創始人胡正明教授的學生。 1993年,劉志宏和胡正明一同在美國矽谷創建了 EDA 公司 BTA Technology Inc.。
▲ 概倫電子董事長劉志宏
2000年,BTA Technology Inc.和戴偉民(芯原股份創始人)創辦的互連分析和綜合工具供應商 Ultima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合併為 Celestry Design Technologies Inc.。 2003 年 1 月,EDA 巨頭 Cadence 確認收購 Celestry,據知情人士透露,其收購價格超過 1 億美元。
在 Celestry 被收購後,劉志宏擔任 Cadence 全球副總裁。 2006年,劉志宏和此前的同事創辦了 EDA 公司 ProPlus。 2010年,劉志宏創辦概倫電子。 招股書稱,因劉志宏為外籍人士,工商登記手續較為繁瑣,為節省時間委託溫澄璧、王駿及王慧明三人設立公司並代持股份。
概倫電子創立后,獲得了興橙資本和英特爾的投資,並分別於 2019 年 12 月和 2021 年 6 月收購了器件建模和 PDK 相關 EDA 廠商博達微和韓國 SoC EDA 工具供應商 Entasys。
▲ 博達微(上圖)和 Entasys(下圖,官網已標註為概倫電子子公司)
在報告期內,概倫電子營收呈增長態勢,2018 年-2021 年上半年各期營收分別為 5194.86 萬元、6548.66 萬元、1.37 億元和 8190.73 萬元。
盈利方面,概倫電子 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上半年凈利潤分別為-790.32 萬元、-8.77 億元、2789.17 萬元和 1371.19 萬元。 報告期內,概倫電子因實施股權激勵,各期分別支付了 2546.81 萬元、8.87 億元和 465.34 萬元,對其凈利潤產生了一定影響。
▲ 概倫電子 2018 年-2021 年上半年營收及凈利潤變化
一個完整的積體電路設計和製造流程主要包括工藝平臺開發、積體電路設計和積體電路製造 3 個階段。
概倫電子的主營業務佈局圍繞「設計-工藝協同優化(DTCO)」方法學展開,包括製造類 EDA 工具、設計類 EDA 工具、半導體器件特性測試儀器和半導體工程服務等。
DTCO 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工藝和晶元設計協同優化,降低工藝開發投入和研發時間。 概倫電子圍繞這一方法學,自主研發了相關 EDA 技術,可支撐 7nm / 5nm / 3nm 等先進工藝節點和 FinFET、FD-SOI 等各類半導體工藝路線。
報告期內,製造類 EDA 工具和設計類 EDA 工具的授權收入是概倫電子的主要收入來源,2020 年概倫電子 EDA 工具授權收入佔比為 69.22%,其中製造類 EDA 工具的收入佔比為 43.23%,設計類 EDA 工具佔比為 25.99%。
▲ 概倫電子 2018 年-2021 年上半年各業務收入佔比變化
02.境外收入佔 5 成,三大存儲廠商都是客戶
整個行業來看,隨著晶元製程的不斷演進,製造工藝和基於先進製程的晶元設計越來越複雜,EDA 工具成為了設計和製造環節的必需品,也是設計和製造廠商降低開發成本的重要方法。
根據 SEMI 統計,2020 年全球 EDA 市場規模為 114.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11.63%,全球市場規模呈穩定上升趨勢。
當前 Synopsys(新思科技)、Cadence(楷登電子)、西門子 EDA 三大巨頭確立了行業壟斷地位,賽迪顧問的數據顯示,2020 年三大 EDA 巨頭的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 77%。 這三大巨頭通過不斷地拓展、兼併和收購已形成全流程解決方案,並建立了相當完善的生態。
全球排名第四和第五的則是是德科技和 ANSYS,兩家國際 EDA 廠商在細分領域取得了技術領先,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2020年,兩家公司合計佔有全球8.1%的市場份額。
回到國內市場,國產 EDA 廠商有華大九天、概倫電子、國微集團、思而芯和廣立微等,概倫電子和國產 EDA 龍頭華大九天呈現了不同的發展特點。
根據招股書,概倫電子的發展戰略是先在部分關鍵環節中取得突破,在產品具備優勢地位並得到國際市場巨頭客戶驗證后,針對特定的領域退出關鍵流程解決方案;華大九天的發展特點則是針對部分應用,推出全流程解決方案,然後逐步提升全流程解決方案中關鍵環節核心 EDA 工具的市場競爭力。
簡單來說,華大九天的 EDA 工具在特定領域較為全面,在國產替代上更具優勢;而概倫電子的產品則在國際市場更具競爭力。
概倫電子的 EDA 工具覆蓋設計和製造兩大環節,被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中的九家以及全球三大存儲晶片商所採用。
相比華大九天 2020 年 7.05% 的境外收入佔比,概倫電子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境外客戶,其 2018 年-2021 年上半年各期境外收入佔比分別為 80.79%、71.55%、53.25% 和 69.79%。
▲ 概倫電子、華大九天、廣立微境內外收入佔比與前五大客戶情況
作為 EDA 工具和半導體器件特性測試儀器供應商,概倫電子的 EDA 工具授權業務的主要採購內容為伺服器等,半導體器件特性測試儀器銷售業務的採購內容主要為主控板、濾波單元及低噪音放大器、反混淆濾波器、數據採集卡、PXI 系統源測量單元等。
報告期內,概倫電子的主要供應商包括上海恩艾儀器有限公司、戴爾(中國)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
▲ 概倫電子報告期內前五大供應商情況
03.EDA 業務毛利率 100%,核心技術人員集齊北大、清華、復旦博士生
由於概倫電子採用輕資產經營模式,不設生產線,對機器設備、生產廠房等固定資產需求較小。
報告期內,概倫電子 EDA 工具授權業務毛利率為 100%,與華大九天、廣立微、寒武紀等輕資產經營模式可比公司相似。
▲ 概倫電子與可比公司毛利率對比
報告期末,概倫電子擁有研發人員 122 人,占員工總數的 56.48%。 自 2018 年起,概倫電子每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均在 36% 以上,2019 年研發投入最高達 54.55%。
概倫電子核心技術人員共有4人,分別是概倫電子董事長劉志宏、研發副總裁馬玉濤、研發副總裁方君和軟體架構師石凱。
馬玉濤是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微電子專業博士,其職業軌跡基本與劉志宏一樣,曾在 Celestry、Cadence、ProPlus 等公司任職。
方君為復旦大學微電子學和固體電子學碩士,2007 年-2010 年期間於 Cadence 任北京研發中心軟體工程師,之後於北京拉普拉斯任高級總監。 2018年,方君加入概倫電子,現任研發副總裁。
石凱為北京大學固體與微電子學專業博士,2008 年-2018 年於北京拉普拉斯歷任高級器件工程師、高級研發經理、軟體架構師等職位;2018 年加入概倫電子,現任軟體架構師。
概倫電子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劉志宏,他直接持有概倫電子 17.9435% 的股份,並擔任董事長職務。
此外,劉志宏和共青城峰倫及 KLProTech 簽署《一致行動協定》,能夠支配共青城峰倫持有的發行人 6.2013% 股份、KLProTech 持有的 23.4712% 股份,合計控制了 47.6160% 的股份。
▲ 概倫電子股權結構
其他持有概倫電子 5% 股份的還有括共青城峰倫;KLProTech;共青城明倫、共青城智倫;共青城偉倫;金秋投資、嘉橙投資、靜遠投資、睿橙投資、國興同贏和英特爾。
▲ 概倫電子股本情況
04.結語:概倫電子率先登陸科創板,國產 EDA 或將迎來新發展
概倫電子通過專注特定環節 EDA 工具,其產品被台積電、三星、SK 海力士、美光等巨頭所採用,在國際市場獲得了一定的競爭實力,本次上市或將推動概倫電子的研發和市場競爭實力發展。
此外,今年 IPO 獲受理的廣立微和華大九天都已過會,如果都能夠上市成功,國產 EDA 行業將會迎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