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王”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的心酸發射史
大名鼎鼎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肩負著人類太多期望,它成功部署后將極大推動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然而,從最初5億美元的預估成本,到如今接近100億美元的巨額支出,韋伯空間望遠鏡獲得了”吞噬天文學的望遠鏡”稱號。 從最初預計2005年發射升空,到如今2021年底才能上天,二十幾次推遲使它成為航太界知名「鴿王」之一。 是什麼原因使它一步步墜入這座時間與金錢的深淵?
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從南美洲東北海岸的法屬蓋亞那起飛,乘坐歐洲的阿麗亞娜火箭進入耶誕節早晨的天空。
這意味著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太空望遠鏡將出發,觀察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發出的光,並在宇宙中搜尋生命的跡象。
NASA 科學任務負責人 Thomas Zurbuchen 說:”多麼棒的聖誕禮物啊。 ”
前瞻:下一代空間望遠鏡
前瞻性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思維方式。 早在哈勃空間望遠鏡發射前,科學家們就已經在暢想未來了——哈勃退役后,下一代空間望遠鏡是什麼樣的?
1989年9月,距離哈勃發射還有半年時間,美國空間望遠鏡研究所(STScI)和NASA彙集了130多名天文學家和工程師,共同主辦了”下一代空間望遠鏡”研討會。 會議研究分析了2005年在高地球軌道上建造10米口徑近紅外望遠鏡或在月面建造16米口徑望遠鏡的可行性。 哈勃發射後,科學家發現哈勃的能力依然有限,不能看到宇宙誕生最初5億年的中紅外波段影像。 1996年,由天文學家艾倫·德雷斯勒(Alan Dressler)領導的委員會向NASA正式提議研製一款紅外空間望遠鏡,以彌補哈勃的不足,其設計指標是能夠看到130億年前宇宙誕生的”第一縷曙光”。
時任NASA局長的丹尼爾·戈爾丁(Daniel Goldin)對此非常感興趣,經過初步研究他們確定了”下一代空間望遠鏡”的技術指標:主鏡直徑8米、鏡面材料為輕質金屬鈹、工作溫度低至-223°C、工作軌道位於日地拉格朗日L2點,這些初期設計指標與如今完工的韋伯望遠鏡幾乎完全一致。
天文學家們也曾對如此激進的設計指標產生質疑,這會帶來極高的研發成本。 與此同時,丹尼爾·戈爾丁在擔任NASA局長一職時實行”更快、更好、更便宜”的發展戰略,以更快的製造速度、更低的製造成本來完成一些更鼓舞人心的任務。 在這種領導戰略的思維方式下,人們預估「下一代空間望遠鏡」的成本只有約5億美元,發射時間預計為2007年到2011年,這一成本與時間在當時還可以接受。
起初這一戰略似乎奏效了:1997年的火星探路者任務、1998年的月球勘探者任務均大獲成功。 然而在1999年,廣域紅外探測器一經發射,攜帶的製冷劑就因低級失誤而洩漏地一乾二淨,探測器接近報廢;兩個火星任務——火星氣候探測器、火星極地著陸器也均因低級失誤造成了災難性損失,顆粒無收。 事實證明,”更快、更便宜”的同時並不能做到”更好”,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才是航天領域應有的態度。
此後NASA便對探測器的製造過程加以嚴格約束,以盡量保證任務不會出差錯,隨之而來的就是成本升高。 這種戰略性轉變使韋伯望遠鏡的成本升至10億美元以上,主鏡直徑也從8米減少到6.5米,以降低成本。 另外,額外的測試表明這枚望遠鏡似乎不可能在2011年前發射升空了。
此時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與複雜性:更強勁的望遠鏡要求有更高的品控,更高的品控帶來更高的成本,更高的成本決定了這一款望遠鏡的性能必然更加強勁——他們已經陷入了一個”死迴圈”。
新的世紀,新的希望
人們懷著滿腔熱情迎來了嶄新的21世紀。 2002年,「新一代空間望遠鏡」以NASA第二任局長詹姆斯·韋伯命名,在他的帶領下NASA實現了阿波羅載人登月的壯舉。 從此,全世界都在等待著這台叫做「詹姆斯·韋伯」的巨大空間望遠鏡升空。
在新世紀的前幾年裡,望遠鏡團隊一直在為韋伯望遠鏡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為了提高望遠鏡解析度,他們設計了巨大的可摺疊主鏡;為了降低溫度,他們設計了與網球場差不多大但與頭髮絲差不多薄的巨大隔熱罩;為了產出品質更高的觀測數據,他們設計了四款極其先進的紅外鏡頭或光譜儀載荷。 2004年,整部望遠鏡難度最大、要求最高的核心部件開始投入前期生產,包括18面主鏡以及四款科學載荷,此時其預期成本約16億美元。
2005年,美國NASA與歐空局達成協定,將會使用一枚歐空局的阿麗亞娜5號火箭發射韋伯望遠鏡。 2007年,整個韋伯望遠鏡的大部分核心設計通過了前期的審查,標誌著韋伯望遠鏡的詳細設計、採購、組裝和測試正式開始。 然而,人們依然低估了韋伯望遠鏡的製作難度,其實際成本大大超出了韋伯望遠鏡的預算。 僅僅在這前期的技術論證環節,韋伯望遠鏡就燒掉了20億美元,額外的測試環節也使發射時間推遲到了2014年。
起死回生
任務推進過程中的成本和測試時間問題逐漸凸顯。 2010年11月,新的統計顯示韋伯望遠鏡的總成本增長到50億美元,發射時間不早於2015年9月,比計劃又推遲了一年多。 《自然》雜誌刊文將韋伯望遠鏡稱為「吞噬天文學的望遠鏡」,因為其巨額的開銷已經影響到了其他天體物理學研究任務的經費。
2011年7月,美國國會議員投票決定將從NASA的2012年預算中削減19億美元,以取消韋伯望遠鏡計劃——此時其總成本飆升到了65億美元,且發射時間推遲到了2018年。 國會指責NASA成本的飆升並非遇到了技術問題,而是管理方式出現了失誤。 這是整個韋伯望遠鏡從規劃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難道已經進行了十餘年的前期論證、已經完成基本設計的主鏡與科學載荷、已經投入的幾十億美元都付諸東流了嗎?
政客們認為韋伯望遠鏡是毫無意義的燒錢無底洞,但是抱有理想的科學家們仍視之為珍寶,他們實在不忍心放棄韋伯這款史上最強勁的空間望遠鏡。 經過一番斡旋,2011年11月NASA與參眾兩院達成共識:眾議院取消韋伯望遠鏡計劃的提議被取消,但妥協的代價是該計劃的支出只能限制在80億美元以下。 NASA表示將推遲其他計劃,諸如縮減商業載人飛船的研發支出,以確保望遠鏡在2018年發射。
沒有B計劃
韋伯望遠鏡的建造過程要同時保證其高性能與高品質。 哈勃空間望遠鏡運行於60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如果有故障可以派太空人前去維修,而韋伯空間望遠鏡將會運行在距離地球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發射后一旦出現故障將是不可挽回的損失,沒有B計劃作為退路。
因此,韋伯望遠鏡的各個器件都在極高的標準下進行生產,並在極其嚴苛的條件下進行測試。 2011年,第一面六邊形主鏡生產完畢,總耗時六年之久。 主鏡的品控要求極高,每面六邊形主鏡可以允許的最大起伏僅為25奈米,如果把這面鏡片放大到月球的大小,其最大起伏將不能超過8釐米。
2012年到2014年,四款科學載荷依次完成生產,共同組裝為綜合科學儀器模組(ISIM)並進入測試環節,在戈達德太空環境模擬器中進行了數次低溫測試及真空測試。 2015年,主鏡的18片六邊形鏡片全部完成生產。 2016年底,整部望遠鏡的主要結構均完成了生產,隨後便是漫長的振動、低溫等測試環節。 2017年,光學望遠鏡模組整體進行了長達100天的低溫測試,以確保其所有系統在類似的太空環境中能夠正常運行。
地面嚴苛的測試的確是有益的。 2018年3月,韋伯望遠鏡的隔熱罩在進行展開測試時撕裂了,NASA不得不進一步將發射計劃推遲至少3個月。 當年4月,對隔熱罩的進一步振動測試表明隔熱罩產生了兩倍於預期的振動,測試結束后發現1000顆螺絲中的20顆出現了鬆動。 與此同時,粗心的工作人員也帶來了多餘的麻煩,在清潔望遠鏡時工作人員使用了錯誤的溶劑,另外還錯誤接線導致望遠鏡承受了過高的電壓。
總而言之,一年內螺絲鬆動、溶劑誤用、接線錯誤這三個失誤使韋伯望遠鏡的發射時間進一步推遲了1.5年,並且多燒掉了大約6億美元的測試經費。 NASA不得不出面說明,80億美元的經費肯定不夠用了,2018年發射的承諾也已無法實現——發射日期再次被推遲到2020年5月。
氣氛再次緊張焦灼起來,2018年一份審查報告顯示,韋伯望遠鏡可能會出現344種不同的故障——這對於任何航太任務來說都是一個可怕的數位。 哈佛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格蘭特·特倫布萊(Grant Tremblay)表示,這意味著如果某個金屬支柱發生故障,或者一根電纜卡住,”我們就會得到一張價值100億美元的廢紙。 “根據這一審查報告,NASA對韋伯望遠鏡進行了系統性的排查與測試,並將望遠鏡總成本控制在88億美元,發射時間進一步延後為2021年3月30日。
新冠肆虐,海盜猖獗
就在NASA著手對各項可能出現的故障一一排除時,卻又趕上了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大流行。 為了應對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政策,2020年3月份NASA不得不暫停了韋伯望遠鏡的幾項關鍵測試工作。 同時,NASA也出現了人手不足的情況,他們只能將主要精力集中於2020年的毅力號火星車任務上。 就這樣,韋伯的發射日期被推遲到了2021年10月31日。
NASA在疫情影響下艱難地完成了韋伯望遠鏡發射前的最後幾項任務,成功進行了最終的摺疊與打包工作。 然而其發射工作再次因為三條其他原因被推遲到至少2021年11月底,這次與望遠鏡本身無關。
首先,問題出在火箭身上。 2020年8月阿麗亞娜5號執行兩顆通信衛星的發射任務時,工作人員發現火箭的整流罩異常,分離似乎並不完全。 此外,在2020年2月的發射任務中,飛行引起的振動高於常值。 這都對韋伯的發射產生了潛在威脅。 NASA將發射時間推遲到至少2021年11月底,並要求阿麗亞娜公司通過重新設計解決以上問題。 歐空局在韋伯發射之前的2021年7月31日、10月24日成功發射了兩枚改進后的阿麗亞娜5號火箭,兩次發射證明瞭相關問題得到解決。
其次,庫魯航天發射場的疫情形勢也不容樂觀。 法屬蓋亞那尚未廣泛接種疫苗,如果疫情形勢進一步惡化,可能會拖延韋伯望遠鏡在發射場相關準備工作的進度。
最後,由於發射場位於南美洲,把望遠鏡從美國千里迢迢運輸到發射場要16天的時間,同時還有一個最大的威脅等著他們——海盜。 海盜大概不會忽略這一塊價值100億美元的肥肉,很可能將運輸船劫持。 這並非空穴來風,早在1982年一台名叫JCMT的望遠鏡就在運到英國的路上被劫持了。 為了應對此事,NASA始終對韋伯的具體運輸日期緘口不言,同時叫來美國海軍保駕護航。 韋伯望遠鏡最終於2021年10月18日安全運抵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太中心,並將發射日期定為2021年12月18日。
本性難移
韋伯在庫魯航太中心的準備工作還算順利,人們都認為這款望遠鏡終於能夠守時一次,並在2021年12月18日如期發射了。 然而,阿麗亞娜公司的工作人員卻又惹了亂子,使箭在弦上的韋伯望遠鏡再次推遲發射。
工作人員將韋伯望遠鏡連接到運載火箭適配器上時,將韋伯固定在運載火箭適配器上的夾箍突然意外鬆開,導致整個望遠鏡發生了不小的震動。 NASA立即進行調查併為韋伯望遠鏡進行了額外的測試,以防止這一惡性事件對望遠鏡造成損壞。
謝天謝地,經過檢測這次震動沒有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韋伯的發射日期只延後了四天,燃料加註工作正常進行,發射時間重置為日期:2021年12月22日20:20。
然而,就在全球無比期待的目光下,「鴿王」又推遲了——12月15日,距離原定發射日一周時,歐空局表示發射要再推遲——理由是需要解決望遠鏡與火箭之間的通信問題,發射時間再次被重置為2021年12月24日XX時。 到了22號,發射場工作人員發現發射場天氣實在不佳,無法進行火箭的垂直轉運,發射時間又雙叒叕被推遲24小時,瞄準12月25號20:20,西方的耶誕節之日發射。
24日,發射場天氣向好,火箭終於推出總裝廠房,走過地面上的最後一段路途,前往發射台加註燃料,靜待發射。
當了十餘年「鴿王」的韋伯望遠鏡終於在發射前再三拖延,沒有忘記自己已經忠誠了半生的”鴿王”稱號,真可謂本性難移。
廿年磨一鏡,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不少參與韋伯望遠鏡建設工作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在接手這項偉大任務時正值壯年,而如今已白髮蒼蒼。 現在他們終於能夠看著這枚傾注了半生心血的望遠鏡飛上雲霄,帶全世界的人們看一看宇宙的第一縷曙光。
本文作者:青天會學術部,來源:北大青年天文學會,原文標題:《”鴿王”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的心酸發射推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