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試產蘋果高端手機,對中國製造威脅有多大?
據印度媒體報導,蘋果公司預計將於2022年2月起在印度進行iPhone 13的大規模商業生產,以滿足印度本土市場以及出口需求。 位於印度欽奈附近的富士康工廠已經在小規模試產iPhone 13。
截至發稿,蘋果公司尚沒有官方宣佈在印度生產iPhone13的消息。 據業內人士透露,如果試生產不成功,就不會進入到量產階段。
近年來,蘋果為滿足印度市場以及改善全球市場供應,已經在印度大規模生產非旗艦iPhone機型,例如,富士康印度工廠目前代工iPhone 11和iPhone 12,緯創則在班加羅爾生產第二代iPhone SE,蘋果在印度銷售的智慧手機已經有70%是在印度本土生產。
雖然蘋果公司尚不打算在印度生產 iPhone 13 Pro 和 iPhone 13 Pro Max,但大規模量產 iPhone13 已經備受關注,特別是如果將其置於莫迪政府的「印度製造」戰略之下來看,那麼這不僅是對印度製造業有標誌意義的事件,並且很可能對全球手機生產供應鏈產生影響。
“印度此前不具備蘋果轉移產業鏈的產業基礎,蘋果公司因此原本決定將新一代iPhone機型放在中國生產,因為這裡產業鏈最全。 如今選擇在印度生產最新款iPhone釋放重要信號,這意味著手機上下游產業鏈已經在印度形成,印度電子產品生產基礎已經有了,否則蘋果不會輕易在這裡本土化生產。 “中國工商銀行孟買分行副總經理楊緒紅對《財經》雜誌記者分析說。
即使印度尚不具備電子產品生產廠商眼中最完美的投資環境,不可否認的是,印度過去幾年間在電子產品製造生產能力以及構建供應鏈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雖然這一過程在外界看來有些慢。
“印度製造業不是外界看來那麼差,畢竟薪資更低、工作力更充足、市場更大,並且不受供應鏈制裁的潛在影響。 雖然質量與中國比還較差,但印度是為數不多的工業門類齊全的國家,再加上這幾年政策扶持讓印度電子製造業取得長足進展。 “印度大恆竺成(Link Legal)律師事務所德里分所合夥人白大山(Santosh Pai)對《財經》記者說。
產業政策加持
早在2019年,印度電信標準發展協會就曾表示,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全世界第二大手機製造國。 2019年修訂的《國家電子政策》就是印度在手機製造業蓄力發展的重要佐證。 該政策是在2012年的《國家電子政策》基礎上進行修訂,旨在促進印度電子系統設計和製造產業發展,鼓勵和推動核心部件開發能力,並促進印度成為該產業的全球中心。
2012年,為了促進印度電子系統設計和製造產業的發展,當時的印度政府起草《國家電子政策》。 在該政策支援下,印度的電子系統設計和製造產業在此後幾年間迅速發展。 2012年-2013年,印度在全球電子產品生產中所佔份額為1.31%,2018年已升至3%。 2015年電子產品生產增長率為5.5%。 在2017年-2018年,該增長率提高到26.7%。
小目標的實現讓莫迪政府2019年在修訂版《國家電子政策》時提出更具雄心的大目標,那就是爭取在2025年實現電子系統設計和製造價值鏈產值(turnover)達到4000億美元,通過進一步提高電子產品製造的附加值,使印度成為電子製造服務業的全球領導者。
“《國家電子政策》促進全球主要手機生產廠商在印度投資建廠,逐步拉動印度手機上下游產業鏈。 印度從最開始生產耳機電池等周邊產品,過渡至生產PCB主機板、攝像頭模組,直至進行更高附加值的全產業鏈生產。 “白大山說。
在政策推動下來到印度投資建廠的也包括中國手機企業。 2015年以來,中國手機企業相繼投資印度,據印度中國商會和印度中資手機企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工廠已經超過200家,貿易公司500多家,投資額達到30多億美元,提供就業崗位超過50萬個。
在中國公司積极參與下,印度智慧手機市場在2019年出貨量就達到1.58億部,同比增長7%,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智慧手機市場。 同時,印度手機及零部件製造廠達到268家,其國內銷售的手機95%以上都產自本國工廠。
即使是如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印度智慧手機市場繼續呈現較高韌性,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印度的智能手機2021年三季度出貨量為5200多萬部,5G智慧手機出貨量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中國品牌市場份額高達74%。
對於印度手機製造業的迅猛發展,楊緒紅指出,中國企業在印度大量建廠投資已經拉動印度手機上下游產業鏈,一定程度給印度製造業發展打下基礎,能給中國手機廠商生產零部件,也基本上可以給蘋果公司生產iPhone 。 正因這些手機零部件可以在印度實現大規模生產,蘋果才會在印度量產iPhone,不然大批從中國進口零部件,這會推高成本。
“這麼說並不是否定中國企業將產業鏈轉移到印度的做法,不這麼做只會讓三星等外國手機廠商搶佔印度市場,中國企業轉移產業鏈也是中國製造走出來的一部分,在海外開疆拓土,這是全球競爭的正常現象,就像美國政府也不能阻止蘋果轉移產業鏈。” 楊緒紅補充說。
當全球智慧手機供應商都向印度聚集,印度作為全球手機製造業中國之外重要基地的地位開始得到鞏固。 雖然在政策鼓勵下,手機零部件開始逐步實現國產化,比如連接器、印刷電路板、塑膠材料、線纜等,但印度手機供應鏈發展水準是否真正提高,關鍵還要看顯示幕、晶元等高科技精密產品是否能夠實現本土化生產。
新激勵計劃
在這種情況下,莫迪政府再次打出組合拳,進一步推動印度成為全球手機製造中心,這其中就包括12月15日批准的一項價值約合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吸引全球大型半導體製造商將印度作為生產基地,並將印度打造為電子系統設計和製造的全球中心,意圖與中國和越南競爭全球手機生產市場。
印度資訊和技術部長阿什維尼·維什瑙(Ashwini Vaishnaw)表示,莫迪政府正致力於為晶元製造業開發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半導體晶元的設計到本土化製造、封裝和測試,將從2022年1月1日開始根據其激勵計劃接受申請。 這項最新刺激計劃擬創造約3.5萬個高品質職位,10萬個間接就業機會,並吸引價值88億美元投資。
“在未來2年-3年內,我們將看到至少有10家-12家半導體工廠投產,我們會看到顯示器晶圓廠最終完工或投產,至少有50家-60家晶元設計公司將在未來2年-3年內開始設計產品。” 維什瑙強調,當今世界最先進晶元的領先生產商台積電和三星最近宣佈在美國和日本新建晶圓廠,表明它們願意在海外擴張。
根據印度電子和半導體協會(IESA)數據,2019年印度半導體消費價值達到210億美元,以15.1%的速度增長。 由於印度在IT設計和研發工程師方面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因此一直專注於其在行業研發和設計方面的技術能力。 印度半導體設計市場預計將以29.4%複合年增長率(一項投資在特定時期內的年度增長率計算方法)從2015年的145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526億美元。
位於印度古爾岡的IT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 首席研究分析師卡尼什卡·喬漢(Kanishka Chauhan )就認為, 如果這項100億美元刺激政策可以吸引一些代工廠到印度,這將大大有助於印度自力更生,因為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半導體晶元短缺影響,從汽車到電視、筆記型電腦、耳機甚至洗衣機 的一切都使用半導體,因此該政策恰逢其時且恰到好處。
在這項專門針對半導體產業鏈的刺激計劃出臺前,印度政府已經提供約300億美元激勵措施,吸引一些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在印度開設工廠,為國內行業注入活力。 這意味著印度在供應鏈各個環節,包括電子元件、零部件和製成品,都提供了激勵措施。 例如,印度已經批准的價值5539.2億盧比(72.8億美元)的激勵支持計劃,包括專門針對大規模電子製造業生產相關刺激計劃、IT硬體生產相關刺激計劃、電子元器件和半導體生產促進計劃,以及修改後的電子製造集群(EMC 2.0)方案。
手機產業鏈轉移到印度還會刺激其他行業產業鏈轉移,例如新能源汽車生產。 印度政府因此還批准為相關行業提供9800億盧比(130億美元)激勵,包括ACC電池、汽車零部件、電信和網路產品、太陽能光伏模組和白色家電(可替代家務勞動家電)。
政府頻繁出臺刺激計劃讓印度製造業大邦躍躍欲試,因為近年來大型外企已經在這些經濟發達邦廣泛投資建廠,新的刺激計劃將會帶來更多機遇。 以北方邦為例,在過去五年裡,北方邦從30家頂級投資者和公司獲得總計200億盧比的投資,創造30萬個就業機會。 例如,2018年7月,三星在諾伊達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機工廠,目標是將諾伊達的手機產量從每年6800萬部增加一倍,達到每年1.2億部,分階段擴張於2020年完成。 鑒於過往經驗,北方邦政府因此預計半導體廠商也會根據刺激計劃積極投資。
雖然業內利益相關方稱讚該刺激方案全面且積極,但也有人擔心實施過程中缺乏細節,特別是考慮到半導體行業的技術含量很高,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來建造和運行設備。 他們要求印度政府說明100億美元的計劃是現金激勵,還是土地補貼、關稅補貼以及所有這些激勵也包括其中。
打臺灣牌
推出刺激計劃只是印度政府試圖推動產業鏈轉移的一部分,其還想藉助地緣政治博弈來助力這一趨勢。 近日,晶元製造商英特爾因為涉疆問題表態而在中國引發輿論爭議,越來越多跨國公司發現自己處於中美之間緊張局勢中,這種情況被印度政府視作一個推動產業鏈轉移的機遇,那就是中國受到來自美國的供應鏈制裁。
打臺灣牌是印度政府推進供應鏈轉移的策略之一,2021年10月初,印度政府批准臺灣富士康集團、緯創資通、和碩集團的投資計劃,希望五年內在智慧手機生產領域吸引超過1430億美元投資。 不僅如此,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和臺灣地區當局已就自貿協定和建立半導體生產中心展開協商,對此中國外交部堅決反對,敦促印度遵守一個中國原則。
印度希望臺灣半導體巨頭台積電和聯華電子來本國設廠,提出數個地點作為半導體生產中心。 “印度目前正在和台企談判建廠,美國政府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當然願意將產業鏈轉移到印度,美國肯定支援台企轉移產業鏈,一旦台企也轉移過去,那麼印度手機生產產業鏈基本完整了。 再加上印度晶元設計能力不錯,如虎添翼,不出五年,印度會趕上來。 “楊緒紅表示。
目前雙方暫未作出最後決定,一定程度上因為半導體公司設廠牽涉甚廣,有數以百計的供應或配套廠商,若來印度設廠,就必須說服所有配套廠商一同前來,以確保零部件供應順暢。 除了供應鏈尚不完備,印度想吸引臺灣半導體廠商進駐還面臨水電供應不穩定、高技術熟練工不足、交通設施差和空氣污染(增加無塵室成本)等問題。
雖然印度投資環境尚存缺陷,但鑒於這個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莫迪政府的政策扶植,以及資本逐利本性,全球手機製造企業向印度轉移產業鏈似乎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2020 年印度手機用戶總數達 8.4 億人,其中智慧機使用者占比僅 51.2%;2025 年,預計印度的 4G 和 5G 網路滲透率將提升至 68%,得益於功能機用戶將不斷向智慧機切換,同時在城市化程度和收入水準提升的共同促進下,印度智慧手機市場在未來有望持續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楊緒紅認為必須對印度手機製造業發展態勢提起高度重視,在他看來,那種認為印度不會取代中國手機產業鏈地位的想法已過時,一些中國手機生產商已開始從印度生產並出口手機。 手機產業鏈向印度轉移不是天方夜譚,只要蘋果將產業鏈移過來,就會遊說相關企業也將產業鏈轉移過來,印度利用工作力廉價以及和西方關係較好這種優勢,很可能在手機生產領域分中國一杯羹,甚至可能會趕上中國和越南。
文|《財經》記者 王曉楓
編輯|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