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造車 殺入”禁區”
華為冬季新品發佈會,是一場橫跨了科技和汽車兩個領域的盛會。 不僅發佈了華為的第三款摺疊屏手機P50 pocket,智慧手錶、智慧眼鏡,更有最新汽車品牌AITU的首款車型問界M5亮相。 手機、眼鏡、手錶和汽車,從來沒有共同出現在一個發佈會上,12月23日的華為,卻讓這件事情成為可能。
從1699元到32萬元的產品價格區間,展現出的是華為變革的決心,是華為的產品寬度。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華為的造車之心,其實已經落到了實處。
問界M5產品前期規劃來自於華為,外觀設計、品牌定位、後期行銷都將由華為負責;小康股份本質上成了華為的”代工廠”,宣稱不會自己”造”車的華為,其實已經深入造車業了。
驚喜和遺憾
問界M5搭載鴻蒙OS,發動機功率較SF5提升10kw,百公里加速相對於SF5提升了0.28秒,售價也從21~25萬元,提升到了25萬~32萬元。
問界M5並不是憑空而出,原型車就是金康新能源塞力斯SF5,華為也不是第一次和塞力斯合作。
在此之前,賽力斯由東風小康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製造、運營,但是銷量卻一直沒有起色,月銷不到3位數,在今年4月開始和華為合作時進入華為智選。
但是由於SF5這款車型在兩年多之前就已經定型了,因此華為在SF5上能做出的改動並不多,例如華為DriveONE三合一電驅系統、華為HICar的車機互聯系統、Huawei Sound的揚聲器等初級功能,就進入到華為的店中進行銷售。
進入到華為店中塞力斯SF5的銷量,從月銷不到3位數,提升到了4位數,11月SF5批發銷量達到1,446輛,今年1到11月,SF5累計銷量達到7,080輛。
然而余承東的目標是年銷30萬輛,這樣的數據顯然不能讓華為滿意。
所以華為對SF5進行了更多的”介入”和”升級”,這才有了問界M5。
問界M5不僅是華為Harmony OS智慧座艙首次”上車”,更從品牌定位、行銷、管道都由華為負責。
Harmony OS智慧座艙介面設計和華為的 HarmonyOS 風格高度一致,而Smart Dock的卡片式設計,也和平板、手機設備上的鴻蒙系統的交互邏輯如出一轍。
鴻蒙系統在效率優化方面的紮實基礎也得到了展示,現場體驗車輛的操作顯示,系統工作極其順暢,螢幕觸摸響應靈敏,各功能模塊之間跳轉邏輯清晰,動畫輕快明確。
問界M5除了車機系統的升級之外,性能上也有提升。
無論是車身長度的增加,還是增程器功率的提升,亦或是百公里加速0.26秒的提升,問界M5確實是更好的塞力斯SF5。
不過,雖然問界M5搭載了長距離超聲波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能實現L2+級別的智慧輔助駕駛,但這卻不是華為最新的駕駛輔助系統。
華為智能駕駛計算平臺MDC 610,iPilot方案採用了7V5R2L組合,即7顆攝像頭、5顆毫米波雷達以及2顆鐳射雷達,其中前視方向為兩顆800萬像素高清攝像頭,激光雷達為96線。
但在問界M5上,卻沒有看到華為這種最先進的實力,這是其最遺憾的地方。
“問界M5是華為消費者業務工業設計團隊和軟體設計團隊幫助設計的,希望能幫助解決燃油車和電動車的痛點問題。” 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 CEO承東表示:「後期將會進入華為千家店中進行銷售。 ”
新造車戰局
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這幾年迎來了很多新的攪局者,從特斯拉到蔚來到蘋果、小米,現在又是華為。
但這兩年,華為一直在聲明自己不造車。 “華為每一個汽車核心部件都做了,我們只做部件,不造車,我們會説明車企造好車。 不僅要造好車,還要賣好車。 “12月23日,余承東在華為冬季旗艦發佈會上再次重申”華為不會造車”。
但細看問界M5的合作模式、生產模式,其實已經相當於華為在找代工造車了。 蔚來也是找的江淮汽車代工。
“現在這和造車有什麼區別? 這樣不就是找小康股份代工嗎? “看完華為的發佈會,業內人士提出這樣的疑問。
激進造車的背後是華為藏不住的野心,華為太想要進入汽車市場。 華為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純粹的供應商,而是一個能夠提供全套服務的方案解決商。
華為和車企的合作至少有兩種模式。 一是作為零部件供應商,以Tier 1、Tier2為基礎,向整車企業售賣零部件和技術方案;二是Huawei Inside模式,將華為的全棧智慧汽車解決方案運用到產品上面,與合作夥伴共同定義、聯合開發,打造品牌。
從北汽、長安和華為創建合資品牌,東風本田、江淮、一汽解放和華為雲在幕後數位化合作,廣汽埃安LX Plus 、長城沙龍品牌的機甲龍應用了華為智慧駕駛計算平臺MDC,都透露出華為已經成為主機廠重要的合作夥伴。 其中,每進步一層,就意味著合作的深入,但主機廠是否願意打開大門歡迎華為的到來,至少對於上汽來說,答案是拒絕的。
華為的邊界感似乎並不足。 一邊是不斷申明,華為不造車,另一邊又是和塞力斯的深度合作,從設計、定位、行銷、銷售全部打包,即使強如博世,也從來沒有供應商這樣做過,甚至是說要負責某個品牌產品的設計,定位以及銷售。
華為想要的太多,很多都是車企不願意給予的,被上汽集團拒絕是這樣,即使是採用華為MDC的長城汽車也是態度曖昧。
在長城科技節上,同樣擁有毫末智行的長城汽車表示,引入華為MDC是相當於引入一個供應商,刺激自家的自動駕駛平臺快速進步,以後是否一直使用華為MDC還不一定。
這一點道出了華為和車企合作之間的尷尬。
“主機廠自研、全棧自研是為了將核心技術掌控在自己手中,避免被動。 但如果從全行業、全社會來看,各自為營的重複研發、重複投入是在浪費資源,也違背社會分工的效率原則。 “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運營官、智慧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王軍曾表示。
按照王軍所想的,頭部企業都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二線,甚至三線綁定華為,那麼對於華為來說能夠獲得更好的規模效益,但是對於這些二線、三線品牌來說,在這個技術為王的時代想要打造獨特性就難上加難。
華為因為實力太強大,研發和產品投入範圍之廣,所以能夠做到的也很多,但是從主機廠的角度來看,數字化轉型是他們都在做的事情,誰也不願意將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核心實力託付給第三方,這是一個矛盾。
其實,無論自己親自下場造車與否,華為從部件、技術、設計到品牌、行銷等,都已經深入了汽車這個重度製造業產業,進入了早已在這個行業侵淫多年的玩家的”禁區”,這註定是一場場利益的博弈,格局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