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其它生命會是什麼模樣?
據國外媒體報導,外星生命假如真的存在,也許會令我們大吃一驚。 但如果外星生命與我們習慣的生命形式相去甚遠,我們短期內也許很難探測到它們。
在我們開始發揮想像力之前,首先說明一點:本文中對生命的定義是任何能夠自我持續的化學反應網路,能夠代謝環境能量,並可以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規律生殖繁衍。 此外,本文的討論範圍限定在宇宙視界範圍內,即一個以光線從宇宙138億年前誕生至今行進距離為半徑的球體。 考慮到宇宙膨脹,這一半徑約為460億光年。 因此這裡不涉及對多重宇宙的設想,盡可能實際一些。
宇宙的普適性
現代科學最驚人的發現大概是,同一套物理和化學定律在宇宙各處均適用。 如今,我們已經能夠對數十億光年之外的恆星和「嬰兒期」星系展開觀測,結果發現它們所含的化學元素與太陽別無二致(只是比例不同),演化規律也與太陽完全相同。
由於物理定律的普適性,大多數恆星周圍都有行星伴隨,行星周圍也通常都有衛星包圍。 每顆星球都是一個單獨的世界,有著不同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 這些行星有大有小,有岩質有氣態,有的擁有許多衛星、有的則一顆也無,有的傾斜角大、有的傾斜角小(地球與垂直方向的傾斜角為23.5°,天王星則為97.7°),有的大氣層厚、有的大氣層薄,氣體種類也各有不同。 因此宇宙中的世界極其多種多樣。 僅僅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中,就有一萬億個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億萬又億萬
除了銀河系外,我們的宇宙中還有成千上萬億個星系,因此總共有1022-1026個世界。 (順便一提,這一數位接近阿伏伽德羅常數,即一克氫氣中所含的原子數。 )
考慮到這個無比龐大的數字,我們很容易認為一切皆有可能,生命總會窮盡各種辦法存活下去。 但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由於宇宙各處遵循的都是同一套物理與化學法則,生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也會受其限制。 即使出於科學考慮、我們無法完全排除哪些生命形式不可能存在,但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物理與化學定律推斷出哪些有可能存在。
生命的要求
等功能強大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於本周發射升空后,我們在宇宙中搜索生命跡象時,會期待發現些什麼呢? 雖然沒人知道答案,但我們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測。
生命應當是碳基的。 碳是一種很”隨和”的原子,比其它原子都更容易形成各類化學鍵。 矽基生命雖然也有可能,但生化特性相對受限。 考慮到生命要想蓬勃發展、繁榮興旺,必須具有較高的靈活性,碳基更有可能作為各種外星生命的基礎架構。
生命需要液態水。 雖然永久凍土層中存在一些冰凍的細菌,但它們並不算”活著”,因為其新陳代謝處於停滯狀態。 由於生命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台生化反應器,溶劑自然不可或缺,這樣才能提供離子流動的媒介。 氨雖然也可作為這樣的媒介,但它在室溫下為氣態,常壓下需低於零下33攝氏度才能變為液態。 如果行星溫度較低、大氣層比較稠密,氨就會維持液態,但這也不能保證生物的存在。 水是一種極為神奇的物質,透明、無嗅、無味,結冰時體積會膨脹(這一特性對寒冷氣候中的水基生物十分重要,因為冰層下會有液態水),也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
有了這兩大限制條件,我們可以總結出,生命的基本要素應當很簡單:碳+水+其它物質(至少要有氮和氫)。 但在此基礎上的細節便可能千差萬別,令我們大開眼界,就像我們發現生活在海底熱泉中的生物時一樣。 這些生物以無機物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而不是陽光。 每顆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都有自己的歷史。 由於行星上的生物史與行星歷史密不可分,每顆行星上的生命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 這就意味著,自然選擇也會給這些生命的生存施壓,使各種外星生命朝著無法預測的方向發展。
多樣化的宇宙
行星的多樣性和生命演化的意外性共同造就了一個神奇的結果:不可能有兩顆行星擁有完全相同的生命形式。 此外,生命形式越複雜,在另一個世界中演化出相同、甚至相似形式的可能性就越低。
因此可以斷定,我們是宇宙中唯一的人類。 雖然理論上來說,宇宙中也許還存在其他雙足行走、左右對稱的智慧物種,但絕不會像我們一樣。
那麼智慧呢? 雖然對於物種的存活而言,智慧顯然是項重要的”資產”,但並不是進化的目的。 進化其實並沒有什麼目的,也沒有最終目標。 假如恐龍存活至今,它們也不會進化出語言、或者技術發明能力。 生命只要能複製繁衍下去就行,但如果有了智慧,就不可能僅滿足於生殖繁衍了。
作為生活在一顆生物圈極為豐富的行星上的物種,我們在化學層面上與宇宙密切相連,生命的基礎也與宇宙各處並無分別。 但與此同時,我們又和這顆星球上其它所有物種一樣獨一無二。 生命是一種無比神奇、無比複雜的現象,從一串碳基編碼和一位共同祖先開始,逐漸創造出了如今的萬物霜天。 而能夠瞭解到這一點,無疑是我們的榮幸。 (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