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IT專業法治教育呼喚”精準滴灌”
近年來,利用虛假App實施電信詐騙的案件呈增發勢頭,背後不乏一些年輕的程式員誤入歧途,成為”制刀者”。 近期《中國青年報》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報導(詳見本報11月26日、12月3日報導《為賺快錢 IT青年淪為新型電詐案”制刀者”》《詐騙App背後隱現技術開發灰色產業鏈》),並引發一些高校師生的高度關注。
12月18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武漢分論壇就此話題召開”高校IT學子法治素養現狀及提升”研討會,共議如何提高年輕從業者的法治意識,劃清”行業紅線”。
與會人員介紹,近年來,隨著手機App在社會生活中使用越來越廣泛,App研發已成為高校IT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不少高校也開設了資訊安全、網路空間安全等課程。 但沒想到,一些不法分子不僅利用虛假App實施詐騙,還盯上了涉事不深的IT青年,讓他們成為技術”助攻”。
研討會上,多名教師都提到,不同於傳統的涉”兩卡”詐騙,電詐手段正逐步升級,背後的技術壁壘也越來越高。 “有知識的犯罪”逐步出現,且危害越來越大。 有教師舉例說,今年年初上海警方搗毀的一個詐騙類App圈錢數以億元計即是明證。
“對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研發出後台可以隨意調控數據、留有’後門’的’問題App’,非常容易。” 在湖北大學計算機與資訊工程學院副教授胡書山看來,關鍵在於掌握技術者是否願意參與其中。
部分懂專業技術的年輕人選擇參與「制刀」,在湖北第二師範學院計算機學院副教授陳宇看來,”與法律意識淡漠、利益驅使有關”。
陳宇認為,隨著科技發展,技術與市場聯繫越來越緊密。 當人民群眾財富積累增長、投資需求提升,IT專業人士的職業倫理、尤其是目前顯現出來的虛假App問題,亟待解決。 這一方面有賴於國家監管和法治體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對當下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命題。
“傳統’技術中立’的觀念亟須改變。” 武漢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院教授胡威提出,一些年輕人從業後,面對公司要求其參與開發問題App時,起初可能也會察覺出不妥,但這類公司往往會施展”洗腦”話術,加之高薪誘惑,程式員極有可能認可”只是寫點代碼、不會觸犯法律”。 但如果他們知道犯罪的代價,一般不敢嘗試。
在研討會現場,湖北大學計算機技術專業研一學生馬菊表示,她瞭解到,如果進入一家公司從事軟體開發,極有可能參與的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對於軟體最終的去向與用途等資訊”不一定能接觸到”。
她說,學校雖開設有網路空間安全類課程,但對於類似涉詐App等新型的電詐手段、乃至涉及的”説明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簡稱”幫信罪”)此前並不瞭解。 “這意味著極有可能被動參與’制刀’,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的IT青年來說,暗藏巨大的危險”。
“一旦涉罪,後果不堪設想。” 馬菊的發言,引發現場多名IT專業在讀研究生的共鳴。
對此,一名長期關注此類案件的武漢網警提醒,武漢警方此前經辦的多起相關案件中,儘管有的技術人員稱並不知情,但”不知情”不等於可免責。
武漢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任正偉教授的課程是《網路空間安全導論》。 他認為,對年輕的程式師加強安全與法治教育迫在眉睫。
胡威提到,針對資訊技術領域的學生,同時需要開展”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類”課程,結合最新案例”精準滴灌”,”必須在青年學子心中劃清行業’紅線’,哪些明確不能去踩,踩了會有哪些後果”。
“能否請你們走進課堂,我們隨時可以安排。” 現場,來自多所高校的教師向政法部門發出邀請。 胡書山更是直接建議,政法部門工作人員進校園,結合最新案例開展講座。 還可以發動高校IT學子參與「捉蟲」,查找目前市場上存在哪些問題App,在實踐中提升辨別能力、及時自我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