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被嚇暈的鳥,填補了一個物種的監測空白
“野外放歸歷時75天,成功回傳位點1816個,已遷徙3067公里,平均每天遷徙40.9公里。” 一隻「戶籍」在青藏高原的黑色大鳥,揮動著雙翅從青海出發,途徑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於11月2日12時許,從雲南省瑞麗市鎮康縣跨越國境線進入緬甸境內,目前棲息於緬甸實皆省因金賓。
放歸現場的黑鸛。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作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黑鸛,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飛行軌跡”被暴露無遺,還留下了一張張軌跡分析圖。 更值得它炫耀一生的是,自己成為了全國首只佩戴定位器的高原繁殖黑鸛。
它的傳奇故事不止如此:一對黑鸛父母不遠萬里來到青海省繁育後代,在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工作人員的日夜監測中,四隻小黑鸛寶寶茁壯成長。 一天,一隻小黑鸛因”失聯迷路”深夜誤撞村民家后牆,青海省相關部門接到情況后,緊急將黑鸛送往救護中心救治。 隨後,它便開始了在西寧野生動物園的養生投喂生活。 之後,它被成功放歸。
但來都來了,走是不能白走的,放歸的代價是送它精美智慧「腳鏈」一隻。
12月14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多部門召開新聞通氣會,向媒體通報這隻”開掛”黑鸛的傳奇故事。
放歸后的黑鸛。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供圖
“天上掉下一隻鳥!”
黑鸛(學名Ciconia nigra)為遷徙鳥類,白俄羅斯國鳥。 屬於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 因現存數量稀少,被喻為「鳥中大熊貓」在我國,該物種主要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等區域,其中青海是黑鸛的主要繁殖地之一。 目前,該物種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無危(LC)物種,被《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評估為易危(VU)物種,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中。
由於現存數量的稀缺,使我國科研機構對黑鸛這一種群的調查長期空白。
這隻傳奇黑鸛,還要從今年3月說起。
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會長王艦艇介紹,今年3月15日,協會工作人員在黃水流域監測過程中,通過單筒望遠鏡觀察記錄到兩隻黑鸛,隨即留存下影像資料。 后經辨認確定為兩隻黑鸛成鳥,並確定了這對黑鸛的巢址。
從此,協會工作人員開啟了對兩隻黑鸛的日常監測。 3月底,兩隻黑鸛開始產卵、孵化,經過一個月多的孵化,5月初成功孵化4隻黑鸛幼鳥。 幼鳥在近100日齡時,開始飛出巢穴,練習飛行。 8月29日,黑鸛幼鳥分別離巢,隨親鳥一同前往覓食地。
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供圖
由於築巢地恰逢修路路段山崖,當地施工現場重型機械較多,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趕往施工現場,協調對施工方案調整,減少施工爆破點的炸藥量,避免驚擾黑鸛,全力保護好黑鸛一家在此繁衍棲息。
好景不長。 9月的一天,協會工作人員監測發現離巢的四隻黑鸛,只有三隻回巢。 另一隻去哪了?
這邊是焦急的工作人員,那邊是”天降大鳥”而失措的村民。
“天上掉下來一隻大鳥,撞我家後牆上了,你們快來看看”
9月18日,相關部門接到村民來電,稱自家院中落入一隻不明大鳥。 得到消息后,王艦艇驚喜萬分。 因為黑鸛走失時間、黑鸛巢穴地、村民所在村莊等資訊與受傷大鳥情況完全一致。 當晚,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林業和草原局將受傷黑鸛移送至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
原來,這隻黑鸛疑似受到驚嚇後撞牆跌落村民家中。 中心工作人員隨即對黑鸛全面檢查,檢查后未發現明顯外傷,頸椎、翅膀、腿部無骨折,口、鼻、眼無分泌物無出血,肛門周邊無排泄物污染,營養狀況良好,體溫正常。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獸醫院院長何順福介紹:”救護第二天,黑鸛精神狀態良好,進食良好,排便顏色性狀均正常,我們逐步增加了飼餵量,飼養三天后給予充足活魚苗和泥鰍讓它自由採食。 “同時,為避免過多人為干擾造成救護黑鸛對人類的依賴性,工作人員每天給予食物后迅速離開,不做過多接觸。
9月24日,黑鸛進行禽流感、新城疫重組苗滴鼻點眼免疫。 經過一段時間單獨隔離飼養后,救護黑鸛進食、日常行為、糞便等各方面狀態良好,初步評估適合野外放歸。
“送你小禮物,飛吧,記得回家!”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始於上世紀80年代的衛星追蹤技術等已廣泛應用於鳥類遷徙研究中,但有關黑鸛衛星跟蹤的研究至今尚無。
放歸日期逐漸臨近,為整合黑鸛鳥類衛星追蹤數據和種群基因組資訊,建立遷徙系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決定——為黑鸛佩戴衛星定位追蹤器。
由此,這隻傳奇黑鸛開啟了為人類”打工”的日子。
黑鸛棲息位點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供圖
9月29日16時,黑鸛成功安裝背負式衛星定位追蹤器,9月30日13時,運輸至巢穴附近實施野外放歸,實時跟蹤正式啟動。 從我國青海省一路飛往緬甸,黑鸛「鳥過留痕」,其遷徙路徑、停留地點、飛行海拔高度、飛翔時間被精準監測記錄。
張同作表示,對黑鸛的監測數據可知,在青海繁殖的黑鸛南遷經四川至雲南並繼續往西南遷徙至緬甸越冬。
“利用衛星定位追蹤技術在精準監測鳥類遷徙路線的同時,可以揭示多種候鳥的遷徙時間、春季繁殖遷徙和秋季越冬遷徙策略的差異、長距離遷徙以及遷徙前後的活動規律、種群遷徙動態、活動區及棲息地利用情況、遷徙與環境因子之間相關性,併為鳥類遷徙中禽流感等病毒防控提供精準且全面的遷徙資訊,也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及種群監測提供新的思路和重要的數據支撐。” 張同作說。
“黑鸛歷史性選擇在青藏高原繁殖,這是青海省生態環境向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成效的直觀見證。 我們希望這隻黑鸛能’長回家看看’! “採訪中,親歷救助黑鸛的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蔡平感慨萬千。
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供圖
張同作也表示,這是一次多方參與搶救性保護珍稀瀕危物種成功的典型案例。 為留住青藏高原大自然寶庫中每一個獨特而美好的生靈,同時為全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貢獻。
青海省多措並舉,不斷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促進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取得明顯成效,藏羚羊、普氏原羚種群數量恢復性增長,雪豹頻頻出現在紅外相機鏡頭裡。
這一次,野生動物管理部門多方位自然教育發揮作用、群眾自發參與管護、動物救護中心積極救助、科研院所傾心參與下,黑鸛不僅被救助成活放歸自然,且得以實時監測活動軌跡,首次精準確定其遷徙路線,這對黑鸛保護至關重要,也對其它瀕危物種的保護具有重要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