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垃圾對海洋的影響:成為某些生物的新棲息地
塑膠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有些是非常明顯的,有些則是非常隱蔽的。 明顯的例如形成太平洋大垃圾場的較大的垃圾塊,而隱蔽的例如有些生物體可以食用微小顆粒從而在食物鏈上傳播。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通常棲息在沿海地區的生物搭乘這些垃圾出海,不僅能夠在公海上生存,還能在離家數百英里的地方繁衍生息。
大太平洋垃圾場位於北太平洋亞熱帶環流中,是由洋流形成的五個大洋環流之一,洋流將塑膠垃圾帶到海上,它們在那裡不停地旋轉,逐漸集中。 沒有哪個大洋環流比這個大洋環流擁有更多的塑膠–它覆蓋了超過61萬平方英里,估計有7.9萬公噸的垃圾。
雖然其中大部分是由微塑料組成的,即被海洋力量分解成微小碎片的廢物,但許多較大的物品也被帶到了海上,如漁網、浮標和瓶子。 這些物品為沿海物種提供了一個新的家,把它們帶到了海上,大大擴展了它們的棲息地。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SERC)的前博士後林西·哈拉姆說:”塑膠的問題不僅僅是攝入和糾纏。 它為沿海物種的生物地理創造了機會,大大超出了我們以前認為的可能”。
科學家們以前也觀察過這類事情。 2011年日本的海嘯將各種物體衝到海上,看到近300個沿海物種在幾年內附著並漂流到公海上,衝到了夏威夷和美國的海岸上。 然而,證實沿海物種在公海上生活在塑膠上的證據是罕見的。
由於塑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棲息地,這些物種被發現不僅生存下來,而且還在茁壯成長,儘管人們對它們的確切生存方式仍有疑問。 這些生物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依靠什麼來維持生命還不清楚,科學家們推測,它們可能漂流到有食物供應的旋渦中的熱點地區,或者塑膠作為某種形式的礁石,吸引額外的食物資源。
SERC 高級科學家 Greg Ruiz 說:”直到現在,開闊的海洋還不適合沿海生物居住。 部分原因是棲息地的限制–過去那裡沒有塑膠–部分原因是,我們認為,它是一個食物沙漠”。 研究人員說,這些公海上的沿海生物新社區代表了海洋科學的一個範式轉變。 它們可能會對生態系統產生難以言喻的影響,原產於公海的物種也會在塑膠碎片上定居,它們也可以作為入侵物種,在可能入侵新的海岸線之前,在公海中居住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