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冠疫苗平臺技術,實驗性mRNA愛滋病疫苗前景看好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學家表示,一種基於mRNA的實驗性HIV疫苗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顯示出希望。 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該項研究表明,這種新型疫苗是安全的,並能引發針對HIV樣病毒的抗體和細胞免疫反應。
與未接種疫苗的動物相比,接受初免疫苗后多次加強接種的恆河猴,感染猴/人免疫缺陷嵌合病毒(SHIV)的風險降低了79%。 論文合著者、NIAID所長安東尼·福奇表示,這一研究結果代表了一種有前途的方法。
實驗疫苗的工作原理類似於mRNA新冠疫苗,但並不攜帶冠狀病毒刺突蛋白的mRNA指令,而是提供編碼指令來製造兩種關鍵HIV蛋白——Env和Gag。 接種動物的肌肉細胞將這兩種蛋白質組裝在一起,產生病毒樣顆粒(VLP),其表面散佈著大量Env副本。 這些VLP由於缺乏HIV的完整遺傳密碼,能像HIV一樣刺激免疫反應,卻不會導致感染或疾病。
研究人員報告說,在實驗中,兩次注射形成VLP的mRNA疫苗在所有動物中誘導了中和抗體。 根據mRNA指令在小鼠中產生的Env蛋白與整個病毒中的Env非常相似,這比之前的實驗性HIV疫苗有所改進。
研究團隊隨後在獼猴中測試了Env-Gag VLP mRNA疫苗。 疫苗接種方案的細節在接種動物的亞組之間有所不同,但都涉及用經過修改以優化抗體產生的疫苗來啟動免疫系統,並在一年內進行了多次加強接種。 加強疫苗包含來自兩個HIV進化枝的Gag mRNA和Env mRNA,而不是初免疫苗中使用的那個。 研究人員使用多種病毒變體來優先啟動針對Env中更保守的「共用」區域(廣泛中和抗體的靶標)的抗體,而不是針對每個病毒株中差異更大的可變區域。 儘管遞送的mRNA劑量很高,但疫苗耐受性良好,在獼猴中僅產生輕微的暫時性副作用。
從第60周開始,免疫和未免疫獼猴對照組每周通過直腸黏膜暴露於SHIV。 由於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不易感染HIV-1,因此科學家在實驗環境中使用嵌合SHIV,因為該病毒會在獼猴中複製。 經過13次每周接種,7隻免疫獼猴中有2隻未感染。 其他免疫獼猴的感染總體延遲,平均發生在8周后。 相比之下,未免疫獼猴平均在3周后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