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長征火箭發射400次的歷史征程
12月10日8點10分,就在中國航太事業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在他指揮首次發射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迎來了第400次發射! 本次發射成功將實踐六號05組衛星送入太空,將用於開展空間環境探測和新技術試驗驗證。
回顧歷史,51年間,長征火箭實施了我國92.1%的航太發射任務,先後將700餘個航太器送入太空,發射成功率為96.25%。
其中執行國際整箭發射服務任務52次,共發射國際商業衛星69顆,執行搭載發射20次,搭載國際衛星/載荷27顆,其中包含中國航太自主研製的12顆國際通信衛星、4顆國際遙感衛星。
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到2007年6月1日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鑫諾三號衛星,長征火箭完成第一個百次發射用時37年;
從2007年7月5日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中星6B通信衛星,到2014年12月7日長征四號乙火箭發射中巴資源衛星04星,長征火箭完成第二個百次發射用時7年半;
從2014年12月11日長征四號丙火箭發射遙感衛星二十五號,到2019年3月10日長三乙火箭發射中星6C衛星,長征火箭完成第三個百次發射用時4年多;
從2019年3月31日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天鏈二號01星,到今年12月10日長征四號乙火箭發射實踐六號05組衛星,長征火箭第四個百次發射用時不到3年。
在火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看來,「長征火箭4個百次發射,可以概括為從無到有100次,更高更遠200次,脫胎換骨300次,大國重器400次」。。
在最近的100次發射中,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等”國之重器”均由長征火箭送入太空。
目前,正在服役的11個基本型長征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和不同類型航太器的能力,並能支撐無人深空探測,包括長二丙、長二丁、長二F、長三甲系列、長四、長五、長五B、長六、長七、長七A、長八、長十一。
同時,長征火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元器件,自始至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比如北鬥三號衛星,單機和元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是中國航太人自立自強的典範。
在人才構成方面,截至2020年年底,航太科技集團在崗職工16.31萬餘人,科技人才隊伍中,35歲及以下的佔52.5%,45歲及以下的佔83.1%,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36名,國家級專家130名。
面向未來主要有兩個重點方面的突破,一是加快新一代火箭改進研製,推進運載火箭更新換代。
包括完成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A改進型、長征八號改進研製,突破火箭落區控制、無人值守發射、多星部署等技術,加快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深化論證和研製攻關。
目前,已建成亞洲最大的低溫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試驗台,實現我國運載火箭研製能力從3.35米到5米直徑的跨越。
二是加快論證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引領宇航技術不斷跨越發展。
包括建成載人空間站,全面進入長期運行階段;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木星探測任務;開展載人月球探測工程、首次火星採樣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開展下一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重複使用航太運輸系統等一批新的重大專項的深化論證和研製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