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否處於食物鏈的頂端?
據國外媒體報導,無論是獅子、老虎,還是大白鯊,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頂級捕食者,其食物幾乎全部由肉組成。 這些動物幾乎沒有天敵——除了人類。 那麼,如果人類是頂級捕食者的捕食者,是否就意味著我們處於食物鏈的頂端?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捕食者」,即殺死其他動物的目的是否是為了吃;此外,這還取決於是史前人類還是現代人類。
在生態學研究中,人類在食物鏈上的位置並不取決於什麼動物會捕食我們,也不取決於我們殺死了什麼動物。 相反,”這完全取決於你吃什麼”。 根據這個定義,答案是否定的——人類並不是頂級捕食者,因為我們不會吃掉我們殺死的所有動物。
在全球食物鏈中,人類營養水準(HTL)可以計算為人類飲食中每個物種的平均營養水準,並按該物種在營養中形成的比例加權飲食。 科學家通常用1到5級來給營養水準打分:利用陽光獲取能量的植物和其他初級生產者為第1級,食草動物屬於第2級;同時,第3級的物種只吃食草動物,第4級的物種只吃第3級的食肉動物,以此類推。 從多個營養級別獲得食物的物種,比如雜食動物,可以用它們所吃食物的平均營養水準再加1來打分。 例如,一種只吃50%植物和50%食草動物的動物,將是第2.5級的雜食動物。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關於世界各地人類食物消費的數據,科學家們為我們所吃的每一種食物都分配了一個營養級別,研究指出平均而言,人類每天80%的熱量來自植物,20%來自肉類和魚類。 綜合起來,可以得出人類的平均營養水準為2.21——介於鳳尾魚和豬之間。 但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類營養水準是不一樣的。 例如,在2009年的蒲隆地,植物佔當地飲食的96.7%,使該國人口的營養水平達到2.04;在同一時期的冰島,人們的飲食中約有50%的肉類,其營養水準為2.57。
當然,人類對其他動物的威脅要比鳳尾魚和豬大得多。 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對其他物種的壓力正使我們成為「超級捕食者」;不過,這個術語更多地是描述人類殺死其他物種的驚人速度。 在2015年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的一份報告中,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科學家將人類狩獵者和漁民的活動與其他陸地和海洋捕食者的活動進行了比較。 他們發現,人類殺死成年獵物的速度是其他捕食者的14倍。
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是無比巨大的,但人類並不是「超級捕食者」,應該算是另一種形式的「頂級捕食者」。 在生態學中,「捕食者」有著明確的定義:它們會吃掉自己殺死的獵物。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並不是為了吃而殺死野生動物。 例如,獅子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喪失和與人類的衝突——包括對人類生命和牲畜的威脅。 與此同時,根據《魚類與漁業》(Fish and Fisheries)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海洋漁業從業者會將總漁獲量的10%至20%作為副漁獲物扔掉。 海洋捕撈中,大量在無意中被捕獲的動物經常會受傷或死亡,捕食者會吃掉它殺死的東西,因此更適合人類的術語應該是”超級消費者”。
從歷史的角度看,遠古人類的食物組成和捕殺的動物之間可能沒有太大的差別。 回顧人類生理學、遺傳學、考古學和古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結果,重建更新世(260萬到11700年前)人類祖先的營養水準會發現,人類很可能是頂級捕食者,在大約200萬年的時間里主要以肉類為食,直到1.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期結束。 人類在生理上與食肉動物的相似點要多於與食草動物,比如人類的胃液具有很高的酸性,能夠分解複雜蛋白質並殺死有害細菌;同時,較高的脂肪也能夠讓人類在下一次捕獲到大型獵物之前度過一段空腹期。
人體中多種氮同位素的比例往往會隨著飲食中肉類的增加而升高。 科學家通過對古代人類遺骸的分析發現,其氮同位素的比例要高於以植物為主飲食的人指甲和頭髮中的氮同位素比例。 從本質上說,這項分析結果是證明古代人類食用大量肉類的又一證據。
一些變化可能導致人類從食物鏈頂端向下滑落,主要的變化是猛獁象等大型動物的消失。 大約在同一時期,人類開始發展一些新的技術,比如用於加工穀物的石製工具,使他們能夠攝食更多的植物(農業的出現仍有待時日)。
不過,即使人類曾經是肉食為主的頂級捕食者,並不意味著現代人類應該爬上更高的營養層級。 不能因為過去的人類是食肉動物,就說我們現在一定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對肉類的熱愛與食肉的更新世祖先有著莫大的關係。 (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