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對每年至少造成29000人死亡的「超級細菌」進行分析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一種在醫院環境中發現的高度傳染性病原體。 生物學家 Joseph Sorg正在領導一個團隊分析艱難梭菌,它每年至少導致29000人死亡。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一直在認真工作,以提高對一種毒性越來越強的”超級細菌”艱難梭菌的認識。 這種高度傳染性的醫院獲得性病原體被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定為對美國醫療系統最緊迫的五個威脅之一,每年造成50多萬人感染和2.9萬人死亡,社會總成本超過50億美元。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和貝勒醫學院的生物學家在一項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新型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合作,旨在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最初的感染點–希望能準確地指出是什麼讓病人首先對其易感。
先前的研究表明,艱難梭菌感染與實驗室環境中對艱難梭菌有毒的次級膽汁酸的高豐度密切相關。 這些小分子是由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從肝臟中合成的初級膽汁酸中產生的。
德州農工大學生物學家和EDGES研究員Joseph Sorg說,科學家長期以來將這些小分子視為預防艱難梭菌感染的關鍵保護劑。 在貝勒醫學院Tor Savidge小組的説明下, Sorg實驗室的研究生Andrea Martinez Aguirre在今年秋季早些時候發表在《PLOS Pathogen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首次介紹了這項研究。
“許多正在進行的工作是為艱難梭菌感染的病人開發益生菌治療方案–這些工作的重點是恢復病人的次級膽汁酸,”Sorg說。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治療方法應該轉而關注消耗對艱難梭菌生長重要的營養物質的微生物,而且次級膽汁酸是保護的紅線。”
作為他們研究的基礎,該團隊使用了在貝勒醫學院獲得的無菌小鼠,這些小鼠被一種已知參與次級膽汁酸生成並與艱難梭菌保護環境密切相關的單一種類的細菌定植。 作為額外的控制措施,他們選擇了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基因剔除小鼠項目購買的突變小鼠品系,該品系在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培育,因其無法合成一類主要的膽汁酸而與眾不同,從而進一步限制了次級膽汁酸庫。
Sorg說:”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用這些微生物(C. scindens、C. hiranonis或C. leptum)定植的小鼠對艱難梭菌疾病有保護作用,但不產生次級膽汁酸。 ”
Sorg於2010年加入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生物學系,並從他的博士後時代開始致力於解開艱難梭菌的基礎科學,從它的生理學到它的毒力。 他於2006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同年艱難梭菌基因組被測序,此後,他成為艱難梭菌研究的先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