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畢業后3年發兩篇Nature引熱議 他此前研究刷新世界紀錄
第一學歷,再次成為話題焦點。 就在最近,我國 4 篇研究登上了頂刊 Nature,它們分別來自吉林大學、暨南大學、燕山大學和華僑大學。 而華僑大學這篇研究的二作 —— 林克斌博士,一下子被拉進了公眾的視線。 原因之一是他在 3 年發表 2 篇 Nature,而且第一篇還曾打破了華僑大學的”零紀錄”。 然而更被熱議的話題點,來源於林克斌的”出身”—— 本科畢業於一個普通二本中原工學院。
▲ 話題衝上知乎熱榜第二
普通二本畢業的他,如何實現逆襲?
林克斌在 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就讀於中原工學院的材料與化工學院,專業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016年,他考研調劑進入華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讀碩士,其主攻方向是鈣鈦礦材料的研究工作,師從魏展畫教授;兩年後成為該校在讀博士生。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二人幾乎是同時進入華僑大學,林克斌也正是魏展畫的第一位碩博連讀生。
對此,林克斌自稱「幸運兒」:
現在看來,當初調劑的不幸就是最大的幸運。
▲ 圖源:網路
但剛進入華僑大學的林克斌卻顯得非常迷茫,自認”基礎很一般”。
而且在讀研期間確實也沒有發表什麼重要的成果。
然而,導師一直以來的鼓勵似乎成為了他不放棄的動力。
魏展畫一直對他說:
不會沒關係,什麼都可以學,只要努力去學,肯定可以做好的。
而對於林克斌來說,科研對他最大的挑戰在於實驗本身。
那時的他可以說是沒日沒夜的讀文獻、做研究,甚至連走路吃飯都在想著這些問題。
但即便如此,林克斌也沒能改變科研上沒有任何進展的現狀。
“很痛苦”,他這樣回憶道。
然而到了 2017 年 5 月,在林克斌在實驗中突然有了新發現,於是就和導師反覆的討論和交流。
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便是每天只睡幾個小時、瘋狂地搞實驗,甚至還經常在實驗室里通宵,在椅子上眯一會兒。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在 2018 年林克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當年的 Nature 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薄膜製備策略並優化了LED器件結構,製備出了高亮度、高量子轉換效率和較好穩定性的鈣鈦礦 LED 器件。
其中,該鈣鈦礦 LED 器件的外量子效率高達 20.3%,刷新了世界紀錄。
這項研究當時被評價為: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里程碑式的突破。
林克斌的研究當年也因此被評為”2018 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同時入選 2018 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而且這項研究還實現了華僑大學在 Nature 發文零的突破。
時隔三年,再發 Nature
而就在最近,時隔三年後,林克斌和導師以及多倫多大學合作團隊一起,再次以鈣鈦礦相關研究登頂 Nature。
在這篇研究中,多倫多大學博士後馬冬昕博士為第一作者。
據瞭解,她曾在華僑大學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而林克斌是此次研究中的第二作者。
這項工作主要是通過缺陷鈍化和發光中心維度調控,實現了鈣鈦礦 LED 器件性能和壽命的大幅提升。
雖然鈣鈦礦在金屬鹵化物中具備優異的光電特性,但將它用在發光器件中時,仍然面臨著兩大挑戰:
- 一是缺陷態的存在,會致使形成非輻射複合中心,導致離子遷移,不利於器件的發光效率、穩定性。
- 二是多相混合量子阱的形成,會導致在光、電激發下,能量從寬頻隙量子阱向窄帶隙量子阱傳遞,產生耗散,不利於器件的發光效率、色純度。
針對這種情況,團隊提出的方案就是:
低維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表面鈍化 — 阱寬調控策略。
如上圖所示,在反溶劑引發的結晶過程中,[PbBr6]4-、MA+和 Cs+離子先形成鈣鈦礦前驅體薄片,然後 PEA +有機陽離子與前驅體薄片作用生成低維鈣鈦礦發光薄膜。
實驗組中,TPPO 和 TFPPO 分子中的 P=O 鍵可以和鈣鈦礦前驅體薄片發生 P=O:Pb 2+相互作用,有效地調控結晶過程,減少了缺陷中心的產生。
魏展畫對此表示道:
過去幾年,鈣鈦礦 LED 的元件性能和工況壽命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但仍然是任重道遠。
未來需要更多的科學家一起努力提高器件的穩態輸出性能、高效器件重複性和多色光譜輸出性能等。
第一學歷,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林克斌博士的逆襲經歷確實鼓舞了不少科研人,但與此同時,他的”第一學歷”,也成為了這次熱議的焦點。
畢竟對於這一話題,近十年來幾乎呈現出”上漲”趨勢。
而且現實中也頻頻曝出因為第一學歷不理想而在面試等環節碰壁的情況。
有甚者還在前不久,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因其第一學歷,被學生「歧視」,直言:
導師學歷低、水準不行。
而這次林克斌的第一學歷,同樣有網友抨擊,將成績歸功到了導師身上:
但多數人還是對林克斌的努力給予了肯定: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網友認為通過努力讓自己實現「Nature 在手」就夠了:
要是 Python 之父、Java 之父去面試,你還問人家第一學歷是哪兒的?
那麼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連結:
[1]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2658240
[2]https://mp.weixin.qq.com/s/xo20jdsE65Gre0G6X_Ka-A
[3]http://fj.people.com.cn/n2/2020/0810/c181466-34216789.html
[4]https://www.hqu.edu.cn/info/1067/93583.htm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575-3
[6]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997-z
來源:量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