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幸福指數低?
據國外媒體報導,近年來,在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推動下,勵志自助行業蓬勃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科學研究顯示,人們保持積極心態會使自己變得更快樂,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人們焦慮、抑鬱和自殘事件越來越多,那麼,儘管心理學有一定的進步,是否我們會註定不快樂呢?
依據2005年發表在《普通心理學評論》的一篇頗有影響力的文章,人們的幸福感50%是由他們的基因決定的, 10%取決於他們所處的環境,40%取決於”有意向行為”。 這個幸福指數二維餅圖讓積極心理學信徒們掌握了主動權,讓他們決定自己的幸福軌跡,不過其中暗含的資訊是,如果你不快樂,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然而,這個幸福指數二維餅圖受到了廣泛置疑,因為它是建立在已經變得不可信的遺傳學假設基礎上的,幾十年以來,行為遺傳學研究人員對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的幸福感有40-50%是由遺傳學來解釋,這就是為什麼幸福指數二維餅圖中出現的百分比。
行為遺傳學家利用統計技術依據人們的家族關係來評估遺傳和環境因素,因此他們對雙胞胎進行了研究分析,但這些數據假設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具有相同的成長環境——該假設其實並不成立。
針對2005年研究報告中所提出的幸福指數二維餅圖,研究人員進行了更全面的研究分析,2019年,他們提出一種更微妙的方法,用於研究人類基因對幸福指數的影響,更進一步強調了基因和生存環境對幸福指數的相互作用。
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
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並不是相互獨立的,相反,分子遺傳學,即在分子水準上研究基因的結構和功能,表明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不斷地相互作用影響,基因影響説明人們選擇環境行為,例如:父母向孩子遺傳的外向性格有助於孩子建立群體友誼,更好地與他人接觸交往。
同樣,環境也會改變基因表達,例如:當懷孕的母親面臨饑荒時,其腹中胎兒的基因也會隨之改變,出現化學變化抑制生長因數的產生。 這將導致嬰兒出生時比普通嬰兒更小,並伴有心血管疾病。
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這就是為什麼在相同環境中長大的兩個人會有不同反應,這意味著行為遺傳學中環境平等的假設不再有效,此外,人們是否能變得更快樂取決於他們的”環境敏感性”——他們的行為改變能力。
有些人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面對消極和積極的事件時,他們的想法、感覺和行為都有很大的改變,因此,當他們參加健康研討會或者閱讀積極心理學書籍時,他們可能會受到影響,與他人相比,他們會經歷更多的改變,而且這種改變可能持續時間也更長。
但沒有一種積極的心理干預對所有人都有效,因為每個人的DNA都具有差異性,因此,我們的幸福指數及其一生時所遇事件的情緒波動均有不同。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一生註定不幸福? 有些人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數,而這種努力可能意味著他們將在更長的時間里繼續不快樂,在極端情況下,他們可能永遠不會體驗到高品質幸福感。
然而,一些人擁有更多的遺傳可塑性,這意味著他們對外界環境更加敏感,因此會增加行為改變的能力,可以增強他們的健康,如果他們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並選擇健康的工作環境,將增強他們的幸福感,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但是基因並不能決定我們是誰,即使它確實在幸福指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所做的選擇,我們住在哪裡,我們與誰一起生活,我們如何生活,這些都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以及下一代的幸福。 (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