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洞察」號揭示火星平原地質歷史
根據《自然—通訊》11月24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利用美國宇航局(NASA)”洞察”號(InSight)任務採集的地震數據,科學家獲得了火星埃律西昂平原地下約200米深處的次表層影像,進而發現熔岩流之間夾著一層淺淺的沉積層。 該研究結果增進了科學家對火星地質歷史的進一步認識。
NASA權威發佈:火星也有「地震」 洞察號記錄下火星震音訊公開
洞察號自拍圖
洞察「號著陸器於2018年11月26日降落在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地區。 火星一直是大量行星科學任務的目的地,但NASA的「洞察」號是首個專門利用地震技術測量火星次表層的任務。
洞察號自拍圖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Cédric Schmelzbach和同事利用地震數據分析了埃律西昂平原的構成。
研究人員通過這些數據分析了深度達200米的淺次表層。 他們發現該地區有一個浮土層,主要為沙質,約3米厚,它的下面有一層約15米厚的粗糙塊狀噴出物(隕石撞擊後被噴出又落回表面的岩石塊)。
在這些表層之下,他們發現了約150米厚的熔岩流,與預期的次表層結構基本一致。 研究人員利用當前文獻中的撞擊坑計數進行了測年,發現淺層可追溯至17億年前的亞馬遜紀,更深的熔岩流可追溯到36億年前的西方紀。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30-40米厚的地層,其地震速度較低,提示其中沉積物質的硬度不如更硬的玄武岩層。 他們認為,這個地層可能由夾在西方紀和亞馬遜紀玄武岩之間的沉積物組成,或是由亞馬遜紀玄武岩本身的沉積物組成。
相關論文資訊: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6957-7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