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演變:類地系外行星內部的構成與宿主星的材質構成有關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岩質系外行星的內部組成與它們的宿主恆星的內部組成相關,但這種比例不是1:1。 這表明,行星的形成過程在確定類地行星的最終成分方面發揮了作用。 這些發現為行星系統如何演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小型岩質系外行星的內部成分無法直接觀察到。 然而,由於這類行星和它們所圍繞的恆星都來自於一個共同的吸積盤中的物質,理論預測它們各自的成分之間應該存在著一種關係。 雖然這個假設被用來描述遙遠的行星,但還沒有任何明確或直接的觀測證據支持系外行星和它們的主星之間的成分聯繫。
為了評估這種關係的性質,Vardan Adibekyan和同事們分析了22顆低品質岩質系外行星的樣本,並通過將它們的品質和半徑與一個內部結構模型相結合來估計它們的鐵質部分。 然後他們將結果與宿主恆星的鐵質分數進行了比較。
Adibekyan等人發現,行星和它們所圍繞的恆星的鐵質分數都相互關聯,但不是以1:1的方式。 相反,作者顯示,這種關係的斜率大於4,表明原行星盤化學和行星的形成在確定行星的最終成分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超級地球和超級水星級別的系外行星似乎是具有不同成分的不同”種群”,這表明它們與常規行星的形成過程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