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正在利用太赫茲波開發下一代電子器件
據悉,Ruonan Han的研究正在推動微電子電路的速度,從而實現通信、感測和安全方面的新應用。 Han是麻省理工學院(MIT)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最近獲得終身職位的副教授,他專注於生產能在非常高的頻率下有效運作的半導體以努力彌補所謂的”太赫茲差距”。
電磁波譜的太赫茲區域位於微波和紅外光之間,在很大程度上躲避了研究人員,因為傳統的電子設備太慢,以至於無法操縱太赫茲波。
他說道:「傳統上,太赫茲對研究人員來說一直是未開發的領域,只是因為從頻率上來說,它對電子學人員來說太高,對光子學人員來說太低。 我們在可以達到這些頻率的設備的材料和速度方面有很多限制,但一旦你到達那裡,就會發生很多令人驚奇的事情。 比如太赫茲頻率波可以穿過固體表面併產生非常精確、高解析度的內部圖像,Han舉例稱。
無線電頻率(RF)波也可以穿過表面–這就是你的Wi-Fi路由器可以和你的電腦在不同房間的原因。 但太赫茲波比無線電波要小得多,所以發射和接收它們的設備也可以更小。
Han的團隊及其合作者、工程學院院長和Vannevar Bush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Anantha Chandrakasan最近展示了一個太赫茲頻率識別(TFID)標籤,其尺寸幾乎連1平方毫米都不到。
“它不需要有任何外部天線,所以它本質上只是一塊超級便宜、超級小的矽片,並且仍可以提供普通RFID標籤可以做的功能。 因為它是如此之小,你現在可以標記你想要的幾乎任何產品並跟蹤物流資訊,如製造歷史等,”他說道,”我們以前無法做到這一點,但現在它成為一種可能。 ”
調頻
一台簡單的收音機激發了Han正對工程的追求。
當Han還是個孩子時就翻閱了充滿電路原理圖和自己動手製作印刷電路板技巧的書籍。 然後,這位小學生自學製作了一台收音機。
“我不能對這些電子元件進行大量投資,也不能花太多時間去修補它們,但這就是種子被埋下的地方。 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所有細節,但當我打開它,看到所有的元件一起工作時,真的很神奇,”Han說道。
Han後來在上海復旦大學學習微電子學並專注於半導體物理學、電路設計和微加工。
矽谷科技公司的快速發展激發了Han進入美國研究生院學習。 在佛羅里達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期間,他在Kenneth O實驗室工作,他成為了太赫茲積體電路的先驅。
“那時,太赫茲被認為對矽晶片來說’太高’,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瘋狂的想法。 但我沒有。 能夠與他一起工作,我感到非常幸運,”Han說。
作為康奈爾大學的博士生,他繼續這項研究,在那裡他磨練了創新技術進而提高矽晶元在太赫茲領域所能產生的功率。
他介紹道:「跟我在康奈爾大學的導師Ehsan Afshari一起,我們試驗了不同類型的矽晶元並創新了許多數學和物理學的『黑科技』從而使它們在非常高的頻率下運行。 ”
隨著晶片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快,Han將它們推向了極限。
讓太赫茲成為可能
Han在2014年作為助理教授加入EECS學院時將這種創新精神帶到了MIT。 他仍在推動矽晶片的性能極限,現在則著眼於實際應用。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研究電子器件,並且要探索這些電子器件可以實現的應用並證明這些應用的可行性。 我的研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是,我們不只是想處理太赫茲頻譜,我們想讓它變得容易使用。 我們不希望這隻是在實驗室里,而是讓每個人都能使用。 因此,你需要有非常低成本、非常可靠的元件來提供這些能力,”他說道。
Han現在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太赫茲頻段進行快速、大量的數據傳輸,這可能會推動無線設備超越5G。 太赫茲頻段對有線通信也可能是有用的。 Han最近展示了使用超薄電纜在兩點之間以每秒100千兆位的速度傳輸數據。
太赫茲波除了在通信設備中的應用外還具有獨特的特性。 由於這種波可以讓不同的分子以獨特的的速度旋轉,所以研究人員可以使用太赫茲設備來揭示物質的組成。
“我們實際上可以製造低成本的矽晶片,可以’聞’到氣體。 我們已經創建了一個光譜儀,它可以同時識別很大範圍的氣體分子並且誤報率非常低、靈敏度很高。 這是其他光譜所不擅長的,”Han說道。
Han的團隊利用這項工作發明瞭一個分子鍾,它可以將分子的旋轉速率轉化為高度穩定的電子計時信號,這顆用於導航、通信和感測系統。 雖然它的功能很像原子鐘,但這種矽晶元的結構更簡單,並且成本和尺寸也得到了大大降低。
Han表示,在基本上沒有探索過的領域進行操作使這項工作特別具有挑戰性。 儘管取得了幾十年的進展,半導體電子技術仍不夠快,所以Han和他的學生必須不斷創新以達到太赫茲設備所需的效率水準。
這項工作還需要一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 通過跟其他領域如化學和物理學的同事合作,,Han得以能夠探索該技術的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