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亞馬遜雨林鳥類的身體因氣候變化而變小
根據路易士安那州立大學(LSU)科學家的新研究,亞馬遜雨林中沒有人類直接接觸的最原始部分正在受到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影響。 對過去40年收集的數據進行的新分析表明,不僅整個亞馬遜雨林中敏感的留鳥數量下降,而且大多數研究物種的身體尺寸和翅膀長度也都發生了變化。
鳥類的這些身體變化跟蹤了6月至11月旱季中越來越熱和乾燥的條件。
LSU畢業生校友、綜合生態研究中心的副生態學家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Vitek Jirinec指出:”即使在這片原始的亞馬遜雨林中間,我們也看到了包括我們在內的人類所造成的氣候變化的全球影響。 ”
亞馬遜雨林中的鳥類在幾代的時間里變得更小、翅膀變得更長,這表明對環境條件變化的反應,其中可能包括新的生理或營養挑戰。
這是首次發現非遷徙鳥類身體尺寸和形狀的這些變化的研究,它排除了可能影響這些生理變化的其他因素。 Jirinec及其同事研究了在世界最大的雨林中進行的40多年的野外工作中收集的15000多隻個體鳥的數據,這些鳥被捕獲、測量、稱重、用腿帶標記並被釋放。 數據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鳥類的身體都減少了或變得更輕。 大多數鳥類物種平均每十年減少約2%的體重。 對於一個在1980年代體重約為30克的鳥類物種,該種群現在平均約為27.6克。 這究竟存在著多大的意義呢?
“這些鳥的體型沒有那麼大的變化。 它們是相當精細的,所以當種群中的每個人都小了幾克時,這很重要,”這項研究的論文共同作者Philip Stouffer指出。
由於該數據集涵蓋了雨林的很大範圍,所以鳥類身體和翅膀在不同社區的變化並不跟某一特定地點相聯繫,這意味著這一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這無疑是在各地發生的,可能不僅僅是鳥類,”Stouffer說道,”如果你從窗戶向外看,考慮到你在外面看到的情況,條件已經不是40年前的情況了,很可能植物和動物也在對這些變化做出反應。 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看到的東西在時間上是固定的,但如果這些鳥類在時間上不是固定的,那可能就不是真的了。 ”
據瞭解,科學家們調查了77種雨林鳥類,它們生活在從涼爽、黑暗的森林地面到較溫暖、有陽光照射的中層地區。 他們發現,居住在中層最高處的鳥類,最容易受到熱量和乾燥條件的影響,其體重和翅膀大小的變化最為劇烈。 這些鳥類還傾向於比生活在森林地面上的鳥類更多地飛行。 比較可靠的猜測是,這些鳥類通過減少翅膀負荷來讓飛行變得更有能量效率,這使得它們得以適應更熱、更乾燥的氣候。 想想看,一架戰鬥機有沉重的機身和短小的翅膀,需要大量的能量來快速飛行,而一架滑翔機有纖細的機身和長長的翅膀,卻可以用較少的能量翱翔。 如果一隻鳥的翅膀負荷較高,那麼它需要更快地扇動翅膀以保持高空飛行,這需要更多的能量併產生更多的代謝熱。 減少體重和增加翅膀長度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並與此同時還能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保持涼爽。
LSU畢業生校友Ryan Burner通過分析揭示了這些年鳥類群體之間的變化。 Burner現在是美國地質調查局上中西部環境科學中心的野生動物研究生物學家,他是這項研究的第二作者。
亞馬遜鳥類未來應對日益炎熱和乾燥的環境的能力–特別是在旱季–這個問題仍未得到解答。 對於很多生活在更加極端的環境邊緣的地方和物種,也可以提出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