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超級計算機類比為「失蹤的行星」之謎提供線索
形成行星是對年輕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盤中觀察到的環和間隙的一種可能解釋。 但是這一理論難以解釋為什麼很少發現與環相關的行星。 新的超級計算機模擬顯示,在形成一個環之後,行星可以轉移遷徙並留下這個環。
這不僅支援了行星環形成的理論,而且模擬顯示,一個遷移的行星可以產生各種與在星盤中實際觀察到的相匹配的模式。
由ALMA觀測到的原行星盤(左),以及由ATRUI II類比得到的行星遷移期間的原行星盤(右)。 類比中的虛線代表行星的軌道,灰色區域表示類比的計算域沒有覆蓋的區域。
年輕的恆星被氣體和塵埃的原行星盤所包圍。 世界上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之一,ALMA(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已經在這些原行星盤中觀察到了密度較大和密度較小的環和間隙的各種模式。 行星盤中形成的行星的引力效應是解釋這些結構的一個理論,但是尋找環附近的行星的後續觀測基本上沒有成功。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日本茨城大學、工學院大學和東北大學的一個團隊使用世界上最強大的天文學專用超級計算機,即日本國家天文臺的ATRUI II來類比一個行星遠離其最初形成地點的情況。 他們的結果顯示,在低粘度盤中,在行星初始位置形成的環不會隨著行星的向內遷移而移動。 該小組確定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在第一階段,初始環在行星向內移動時保持完整。 在第二階段,初始環開始變形,第二個環開始在行星的新位置形成。 在第三階段,最初的環消失了,只剩下后一個環。
ATERUI II在這些模擬中發現的環的形成和變形的三個階段(頂部)與ALMA觀測到的真實例子(底部)的比較。 類比中的虛線代表行星的軌道,灰色區域表示類比的計算域沒有覆蓋的區域。 在上排,類比的原行星盤從左到右顯示了行星遷移開始時(第一階段)、行星遷移中(第二階段)和行星遷移結束時(第三階段)的情況。
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很少在外環附近觀察到行星,而且類比中確定的三個階段與在實際環中觀察到的模式很吻合。 來自下一代望遠鏡的更高解析度的觀測,將能夠更好地搜索靠近中心恆星的行星,將有助於確定這些類比與現實的匹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