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學術專刊”新騙局”
據《自然》網站日前報導,愛思唯爾和施普林格•自然最近已分別撤回其旗下期刊的165篇及62篇文章。 與此同時,愛思唯爾還計劃撤回另外300多篇論文,施普林格•自然也正在對其餘400多篇論文進行調查。
兩大學術期刊出版商同時出手,指向了一種圍繞期刊專刊而起的新型”騙局”。 它們發現,在部分期刊中,有騙子冒充客座編輯提交問題論文、利用專刊”操縱”出版過程。
被此類騙局波及的期刊範圍正在進一步擴大,未來將會出現更多論文接受調查。 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網站認為,這很可能會造成期刊專刊的信譽危機。
接連撤稿,均和專刊相關
《自然》網站今年8月的報導提到,愛思唯爾對旗下期刊《微處理器和微系統》的400多篇論文開展調查。 這些文章涉嫌通過同義詞替換常規用語以躲過查重,其中大部分論文作者來自中國。
這些論文中充滿了無意義的短語。 愛思唯爾認為,這是使用反向翻譯軟體以掩飾抄襲的結果。 它們正在陸續撤回在版的165篇論文,並計劃撤回旗下6期專刊中的其餘300多篇論文。
正在撤稿的還有施普林格•自然。 據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網站9月的報導,施普林格·自然因科研誠信問題對其旗下436篇論文表達關切,這些論文涉及操縱同行評審的不端行為,其中大部分論文作者同樣來自中國。
這些論文都發表於旗下期刊《阿拉伯地球科學》和《個人普適計算》上的專刊。 目前,施普林格•自然已撤回62篇文章。
《阿拉伯地球科學》部分撤稿論文截圖
施普林格·自然發言人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論文出版在客座編輯負責的專刊上,因此編輯流程由客座編輯負責處理。 “我們後來發現論文的同行評審流程並未按照我們的同行評審政策實施。 我們目前仍在對事情確切原委進行調查。 ”
這兩次大範圍撤稿的論文都來自專刊。 這類期刊「合集」通常聚焦期刊讀者關心的、某一類主題的文章。 專刊收錄文章通常由客座編輯審查,他們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並且通常不參與期刊的日常編輯工作。
利用專刊「操縱」出版過程
據瞭解,近年來,利用專刊”操縱”出版過程的行為並不鮮見。
據撤稿觀察2016年報導,在欣達維(Hindawi)出版的《科學世界雜誌》(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元啟發式策略(metaheuristics)專刊中,有騙子冒充知名科學家擔任客座編輯。 出版商調查後發現,有幾篇論文的同行評審報告來自其他研究人員的電子郵件帳戶。 欣達維表示,尚不知道騙局的幕後黑手是誰,已採取措施防止此類問題。
2020年12月,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納米粒子研究雜誌》(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發文稱,期刊”受到了一種複雜而有組織的、新方式的攻擊”。
一群來自德國和英國知名機構、看似非常傑出的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寫信給該期刊編輯,建議出版一期關於納米技術在醫療保健中作用的專刊。 編輯委員會接受了該建議,在編輯管理系統中創建了一個專刊條目,併為這群科學家中的3名成員提供訪問許可權,以便他們可以處理投稿。
幾個月後,編輯發現提交的大部分論文手稿品質較差或不符合主題,當時80篇論文手稿中的19篇已經被接受或發表。 此後均被撤回。
隨後的調查顯示,提出專刊建議的並非科學家本人,而是一些冒用姓名的騙子。 他們使用了與真正科學家所在機構電子郵件位址非常相似的功能變數名稱。 比如在電子郵箱的後綴用”univ”代替”uni”,或用”-ac.uk”代替”.ac.uk”。
目前,尚無法確認這些騙子的動機。 但法國圖盧茲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Guillaume Cabanac認為,這可能源於研究人員必須發表論文才能繼續職業生涯的壓力。 他說,即使這些論文明顯是無稽之談,在特定期刊上發表論文也可以讓一些研究人員”豐富簡歷、獲得留在學術界的’綠卡'”。
出版商嚴陣以待
科學誠信專家預計,隨著其他出版商意識到自己被騙,未來幾個月還會湧現更多調查。
Cabanac一直致力於發現無意義的科學論文。 他對在知名學術出版商的期刊上看到這樣的論文感到十分震驚:「不僅僅只有掠奪性期刊在產生垃圾,這一點實在非常令人擔憂。 ”
針對這次撤稿,愛思唯爾表示會核實客座編輯的身份和資質。 另外,他們要求總編輯或編委會成員確認每篇文章的接收情況,這樣任何違規行為都會被標記。
同時,愛思唯爾也正在與Cabanac及其同事合作開發開源計算機工具,以標記出那些包含”自動生成”內容的科研文本。
施普林格·自然發言人則表示,其正在開發基於人工智慧和其他技術的新工具,並通過設置額外的檢查,來識別和預防蓄意操縱的企圖。 同時,正在收集證據以瞭解這些破壞活動是如何實施的,以確保涉事者為此承擔責任。 此外,他們還將為期刊主編管理由客座編輯負責的專刊提供支援,並增加出版機構對此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