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宣佈相變記憶體研究新突破:為超快、節能計算鋪平了道路
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為從大型數據中心、到移動感測器、以及其它柔性電子設備,尋找更快、更節能的存儲技術。 當前最具前途的數據存儲技術之一,就是所謂的相變存儲(Phase-Change Memory),特點是速度可達到傳統硬碟驅動器的數千倍。 但在新興存儲類型中,它並不是最節能的。
超快且節能的柔性相變記憶體(圖自:Asir Intisar Khan)
好消息是,斯坦福大學的工程師們,剛剛克服了限制相變記憶體被廣泛採用的一個關鍵障礙,並在《科學》雜誌上分享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資深作者、電氣工程教授 Eric Pop 表示: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期待著相變存儲能夠快速取代手機/ 筆記型電腦中的部件。
這項技術未被採用的一個原因,就是它需要消耗較其它技術方案更高的運行功率。 但新研究已證明,相變記憶體可以做到既快速又節能。
與使用晶體管和其它硬體構建的傳統存儲晶片不同,典型的相變存儲設備由夾在兩個金屬電極之間的鍺、銻、碲(簡稱 GST)三種元素的化合物製成。
以快閃記憶體驅動器為例,傳統裝置需要通過打開和關閉電子流來存儲數據,以對應『0』和『1』。
而在相變記憶體中,『0』和『1』代表的是 GST 材料中的電阻測量值,即其對電流的抵抗程度。
研究合著者、博士生 Asir Intisar Khan 補充道:
典型相變記憶體件可保存兩種電阻狀態,高電阻意味『0』、低電阻意味『1』。
不過我們可以利用電極電脈衝產生的熱量,使之在瞬間(1ns 內)從『1』切換到『0』,反之亦然 。
據悉,在加熱到大約 300 °F(150 °C)時,會使 GST 化合物變成具有低電阻的結晶狀態。
在大約 1000 °f(600 °c)時,結晶原子優惠變得無序,將一部分化合物轉變為具有更高電阻的非靜態。
利用兩種狀態之間的巨大電阻差異,便可運用於記憶體的數據存儲程式設計。
柔性相變記憶體基板 / 一連串彎曲形態(圖自:Crystal Nattoo)
Asir Intisar Khan 解釋稱:「這種巨大的電阻值變化過程是可逆的,並且能夠通過打開和關閉脈衝來引起」。。
即使離開幾年後,你仍可回來重新讀取每一比特的電阻。 此外一旦完成了配置,它就無需任何電力來維持,特性上與傳統快閃記憶體類似。
不過在狀態之間的切換,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這樣無疑會對移動電子產品的電池續航造成拖累。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斯坦福大學團隊開始著手一種低功耗的相變存儲單元,並且可嵌入彎曲的智慧機、可穿戴身體感測器、以及其它基於電池供電的行動裝置上常用的柔性PCB基板上。
研究合著者、博士後學者 Alwin Daus 表示:「這些裝置需要低成本和低能耗才能有效工作,但許多柔性 PCB 基材會在 390 °F(200 °C)以上出現形變或熔化」。。
有趣的是,Daus 與同事們發現,具有低熱導率的塑膠基板,有助於減少存儲單元中的電流、使之更高效地運行。 Eric Pop 說道:
新元件在柔性基板上將程式設計電流密度降低到了1/10,且能夠在剛性矽材料上降至1/100。
我們的秘密武器包含了三種成分,分別是(1)由納米記憶材料層組成的超晶格,(2)將超晶格層填充到其中的納米級孔隙單元,(3)隔熱柔性基板。
在運用上述三招之後,其共同顯著地提升了能源效率。
(Science傳送門)
展望未來,這項技術有望在移動 / 柔性設備上實現更快速、節能的存儲,並推動智慧家居、生物醫學監視器等實時感測器的發展。
Alwin Daus 表示:「感測器對電池續航有極大的限制,收集原始數據併發送到雲端的效率非常低。 若能在本地完成存儲數據的處理,新技術將對物聯網提供極大的説明”
Asir Intisar Khan 補充道:
現代計算機有獨立的計算和存儲晶元,它們在一個地方計算數據並轉儲到另一個地方,但這種來回挪騰是非常低能效的。
若能藉助相變存儲技術實現『存儲內計算』(in-memory computing ),便可彌合這部分性能差距。
只是它需要一個具有多電阻狀態的相變裝置,且每一個都可用於存儲。
最後,儘管典型相變記憶體僅保有高或低兩種電阻狀態,但該研究團隊已經實現了四電阻狀態的程式設計,這也是邁向靈活記憶體計算的重要一步。
此外若將相變記憶體應用於大型數據中心,當前數據儲存所佔的 15% 電力消耗也可得到極大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