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人類大腦為何神秘變小? 解開謎團的線索來自螞蟻
大腦是人體中最複雜的器官。 在我們近600萬年的進化史中,人腦體積幾乎翻了4倍。 然而之前的研究發現,人類腦容量在歷史上縮小過。 到底是什麼導致的人腦縮小? 這些變化是何時又為什麼發生的? 一直以來都是困擾人類學家的一大謎團。
近日,科學家們通過觀察螞蟻模型提出了這樣的假設:人類大腦進化的模式受到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影響。 換句話說,資訊高度共用的社會與高效分工,使人腦為了節省代謝成本,從而縮小了體積。
“今日關於人類的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是,與更新世(258.8萬-1.17萬年前)祖先的大腦相比,我們的大腦更小。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人類的大腦為什麼後來會神秘地縮小體積。 “該論文共同作者、來自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Jeremy DeSilva博士解釋道。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一支整合了生物人類學家、行為生態學家和進化神經生物學家的跨學科研究團隊,開始著手探索人類的大腦進化史。
首先,研究人員對985個化石和現代人顱蓋骨的數據集進行了變點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古人類的大腦在在200萬年和150年前更新世期間的兩個時間點,都曾發生增大。 而在過去的10萬年中,人腦體積一直保持穩定,直到3000年前突然縮小。
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人腦體積增加的時間,與考古記錄中人類的早期進化和技術進步軌跡相吻合。 例如,人腦增大的時期,人類獲得了更好的飲食變化(如會使用火烹飪食物),以及更大的社群規模。
那到底為什麼後來人腦會神秘地縮小呢?
該論文共同作者、來自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James Traniello博士說道:”在我們複雜的進化史中,人類大腦的體積曾經迅速增大過。 因此,3000年前人腦體積的縮小更顯得出乎意料。 ”
▲人類腦容量在進化過程中的幾個變化點時間推斷(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螞蟻成為了人類學家研究社會性在大腦進化中作用的關鍵模型。 螞蟻和人類的社會有所區別,但在很多重要方面十分相似,如群體規模、集體智力、勞動分工、以及食物生產(農業),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理解影響人腦進化的潛在因素。 因此,跨學科研究團隊通過螞蟻社會找到了線索。
針對多種螞蟻(Oecophylla織葉蟻、Atta切葉蟻或Formica普通花園蟻)的工蟻,研究人員通過它們的大腦大小、結構和能量使用的計算模型和模式進行了分析,發現大腦的體積大小, 可能會選擇性適應群體水平的認知和分工。
研究分析結果意味著,在一個知識共用的社會群體中,人類腦容量的縮小是由於對集體智慧的依賴增加。 研究人員認為,群體認知降低了支持個人智力和決策的某些方面對神經結構的需求。
在螞蟻身上,有證據表明大腦體積的增加會增加新陳代謝成本。 容量更小的大腦,需要的能量也更少。 人類在3000年前開始高度共用知識,社會知識外化,讓個體不需要儲存大量資訊,人類大腦可能會為了變得更有效率而縮小腦容量。
具體而言,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加,人類與社會環境複雜的相互作用導致了對大腦需求的增加。 然而,由於大腦的代謝需求,社交網路大小和大腦結構之間的反饋迴路可能存在限制。 如果群體決策產生的適應性群體反應,即”集體智慧”,超過了個體決策的認知準確性和速度,那麼人腦大小可能會為了節省代謝成本而縮小。
另一研究通過多學科建模方法,確實證明瞭大腦相對較小的個體,可以通過社會互動,達到與大腦較大但獨居的個體相當的行為表現水準。
科學家們期待在未來能獲得更多數據的出現,以驗證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