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蘋果AirPods的作業 為什麼國內TWS廠商抄不來?
“蘋果開始轉攻為守了”。 針對剛剛發佈的 AirPods 3 新品,長期關注 TWS 行業的資深人士鄒霖做出如是評論。 究其原因,他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擠進 TWS 賽道,蘋果 AirPods 出貨量和市佔率都在下降。 ”
話雖如此——但在競爭激烈乃至白熱化的 TWS 戰場,雖然玩家眾多且都是大牌,蘋果依舊是最受關注的那個,而它的優勢依舊強大。
TWS 硬體工程師哲凱告訴雷鋒網,國內 TWS 耳機還未對 AirPods 造成威脅,即使是不具備降噪功能的 AirPods 3,也有它的獨到之處。
其他廠商想抄作業,恐怕也抄不來。
1
入局 TWS,是蘋果的一場豪賭
高明的玩家,善於贏得戰場;但更加高明的玩家,則善於開闢一個新戰場。
在 TWS 戰場,蘋果正是一個開闢者。
但其實,蘋果並不是第一個做出 TWS 這個品類產品的玩家。 “在蘋果推出 TWS 耳機之前,業界都知道 TWS 耳機會是下一代產品,也有一些廠商開始涉足,不過那時候還不叫 TWS 這個名字。” 大十科技創始人兼CEO李浩乾告訴雷鋒網。
比如說,德國初創企業 BRAGI 推出的耳機 Dash headphone 就是一款比 AirPods 早兩年出現在市場上的 TWS 耳機,這款耳機以線上眾籌的方式在 kickstarer 平臺上推出,在極高的關注度下,一個半月內籌得 339 萬美金。
但是,唯有蘋果 AirPods 的進入,才得以讓 TWS 正式成為一個行業。
“如果真無線耳機不是蘋果牽頭,TWS 行業很難有如今的盛況。” 壓感觸控感測器公司紐迪瑞 TWS 產品總監劉偉治向雷鋒網感慨道。
為什麼?
具體來說,公司立項,小公司求生存,大公司切策略,初衷和打法各不相同。 對於蘋果這樣無需為生存發愁的大公司而言,當不當先鋒派並不重要。
“對於一家公司而言,立項選擇通常有三個優先順序,首先是讓公司生存下來的專案,其次是滿足公司策略的專案,最後才是能夠賺錢的專案。 蘋果沒有生存難題,又承認可穿戴設備是未來趨勢,耳機是繞不開的一大環節,所以蘋果會選擇從策略上切入 TWS 耳機。 “李浩乾向雷鋒網分析到。
一位蘋果前員工曾用「強盜邏輯」解釋蘋果新專案立項邏輯:要麼不打劫,要打劫就連人帶貨一鍋端。 投射在市場上,即遵循三大原則:一是應用市場足夠大,二是要做就要做到壟斷地位,三是不能壟斷就立即停止預研。
正因如此,蘋果在從策略切入專案之前,也會極其謹慎,不惜花費數億元聘請第三方調研,最終由蘋果董事會決定是否立項。 一旦立項,便會投入上百億美金投入產品研發。
對生態佈局的重視以及立項前的充分預研,TWS 耳機蘋果不但非做不可,還要花大力氣做。
因此對於蘋果來說,入局 TWS,本質上也是一場豪賭。
這也是當蘋果在 2016 年推出第一代 AirPods 時產品體驗就非常成熟的原因——到了此後的 AirPods 2 和 AirPods Pro,蘋果在教育市場和整個行業的同時,也在繼續對這個品類進行優化和拓展——這才有了 AirPods Max。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對可穿戴設備生態建設的重視,也體現在其內部人員變動和業績增長上。
一名蘋果前研發員工曾向媒體透露,蘋果近幾年布局在手機上的研發人員越來越少,將更多的研發力量放在Apple Watch和AirPods上。
2
作為藝術品的 AirPods,究竟是
如何煉成的?
蘋果 AirPods 系列產品,更像是藝術品。
這是劉偉治對 AirPods 的高度評價,他表示,「如果拆開 AirPods 系列產品,可以發現其內部的整體佈局更加緊湊精緻,考慮得非常周到」。。
類似的評價,也出現在李浩乾的口中:在他看來,貼合人體的工學設計、敏捷的交互控制和尺寸極限都是AirPods的亮點。 “蘋果可能在性能參數方面不是最擅長的,但卻對用戶體驗有十分深入的研究。”
那麼,蘋果在 AirPods 的打造過程中,究竟下了哪些功夫?
一般而言,廠商在設計 TWS 耳機時,會首先考慮如何更好地實現人體工學,輕量級是實現人體工學的關鍵,然後在這一基礎之上考慮如何堆疊器件,實現所有功能。 這意味著,佩戴舒適的 TWS 耳機看似簡單且差別不大,實則在器件佈局方面暗藏玄機。
實際上,仔細對比 AirPods 1、2 和 Pro 版本的外觀,1 代、2 代採用半入耳式設計,耳機柄長度更長,Pro 版本採用全入耳式設計,腔體更大,耳機柄相較於前兩代更短——如果將三代 AirPods 拆開來看,電池、晶片設計和佈局都有所不同。
比如說,AirPods 1 代和 2 代產品採用柱狀電池,Pro 版改用扣式電池,放置位置也從耳機柄遷移到了耳機頭中。
“採用扣式電池並放置在耳機頭中,現在的 TWS 耳機基本都是朝著這一方向走,這是目前最佳 TWS 耳機電池方案,安全、性能有保障且價格便宜。” 李浩乾說道。
與柱狀電池相比,扣式電池的容量密度更高,能夠在緊致的空間內提供盡可能多的電池容量,且充放電無鼓漲情況——不過提供更多的電量並不是蘋果改用扣式電池最主要的原因。
李浩乾告訴雷鋒網,1 代、2 代 AirPods 尚無新功能,電池放在耳機柄還是耳機頭中,並無太大影響,但 Pro 版本新增了 ANC 主動降噪功能,實現降噪功能的麥克風對位置擺放有要求,這就需要在耳機柄內預留足夠空間,移動電池位置是一個好辦法。
具體而言,要想實現 ANC 雙饋降噪,需要在耳機內放置三顆麥克風,每顆麥克風之間需要留有至少 2 釐米的距離,倘若少於 2 釐米,通話效果就會變差。 AirPods Pro 的三顆麥克風分別被放置在耳機柄低端和耳機頭的兩側。
除電池之外,AirPods Pro 為了節省耳機內部空間,還採用了在 Apple Watch 系列產品中用到的系統級封裝(SiP,System in Package)技術。
SiP 被歸納在先進封裝技術行列,設計思想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80 年代,既可以指晶片的結合體,也可以指將不同晶元模組組合到電子系統或子系統中的方法——對於蘋果來說,這不僅需要它充分理解這樣技術,還要求蘋果與封裝廠商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
從成本的角度,採用 SiP 當然也更貴一些。
好處是,SiP 封裝將許多個分立元件組合在一個封裝系統中,能夠節省電路板的空間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這也就意味著,AirPods Pro 中的主控晶片所佔用空間更小,預留出更多空間實現新功能。
某白牌TWS耳機內部構造
劉偉治還透露了一個器件堆疊細節,蘋果 AirPods 系列產品內部只用到一個面板聚集各種元器件,而以華為為代表的眾多國內 TWS 耳機產品,普遍使用前後兩個面板的組裝方式。
這也是劉偉治認為 AirPods 在結構工程層面是藝術品的原因。
3
其他 TWS 玩家,為什麼不抄作業?
AirPods 雖然好,但也的確貴——這給 TWS 戰場的其他玩家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於是在一時間,Google、華為、小米、OPPO、vivo以及索尼、BOSE 等廠商都紛紛加入 TWS 戰場,3 至 4 年間形成了手機品牌、傳統音訊品牌、電商品牌和白牌等四大陣營,試圖瓜分 AirPods 之外的市場,甚至也開始侵蝕它的市場份額。
這四大陣營各有特點,音訊廠商重音質,電商、白牌重盈利,反應慢半拍的Android系手機廠商既不願意繼續在可穿戴設備生態上落後,也想要在TWS市場上分一杯羹。
但問題是,蘋果 AirPods 的作業,它們不願意抄,也抄不動。
“其實國內手機廠商做耳機也是在可穿戴設備領域佈局,不過可能它們沒有更多的資金為情懷買單。” 哲凱說道:「以至於國內 TWS 耳機廠商總是會向性價比妥協。 ”
以更低的成本換來合格的體驗,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工程設計上更為明顯——如果將其拆解開來看,可以發現大多數 TWS 耳機都將其主控晶片放置在擁有更多空間的耳機柄上。
“這是因為國內 TWS 耳機除極少高端產品外,其電路板均採用 PCB 硬板,蘋果採用的是軟硬結合板,PCB 硬板相較於軟硬結合板而言,更具價格優勢。” 另一位業內人士向雷鋒網解釋道。
基於同樣的原因,當蘋果在使用 SiP 封裝方式時,其他 TWS 耳機無一家跟進。 一業內人士告訴雷鋒網,SiP 工藝發展至今已經成熟,並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其實目前有很多廠商正在推進 SiP 工藝,尤其是一些較大的 ODM 廠商,希望能夠做出一些 SiP 標品,賣給品牌方。
對於是否採用 SiP 封裝,品牌方們依然持觀望態度,成本是最主要的顧慮。
“SiP 工藝成本較高,前期需要較大的投入,後期需要較大的出貨量才能保持盈利。 即便是在前期付出如此大的成本代價,後期也不一定能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大家心裡都在打鼓。 “李浩乾說。
當然,除了 SiP 工藝,國內 TWS 陣營也不是沒有進步。
比如說,隨著國內 TWS 耳機供應鏈的成熟和完善,不少 TWS 耳機的核心零部件、演算法及解決方案都實現了國產替代,以 TWS 耳機中最核心的元器件主控晶片為例,近一兩年不少 ANC 功能主控晶片陸續供應出貨,華米 OV 等手機廠商在性價比方面擁有更多選擇。
不過哲凱認為,旗艦產品就是做一個讓買不起的使用者嫌貴、買得起的用戶覺得好用的產品。 “對真正有需求的用戶來說,性價比其實是一種侮辱。”
他表示,「雖然企業為了活下去,追逐利潤無可厚非,但個人認為大家還是把性價比看得太重要了,我認為我們還是需要做一些不考慮性價比,但體驗上不輸蘋果的產品。 華為在這方面比較積極,其他手機廠頗有搞噱頭之嫌。 ”
雷鋒網瞭解到,華為 FreeBus Pro 耳機採用了不同於 AirPods Pro 的壓感觸控方案,甚至實現了通過在耳機柄上下滑動調節耳機音量大小的功能,而採用電容式壓感方案的 AirPods 就無法實現這一功能。
另外,自研程度是另一個評判 TWS 廠商做大可穿戴設備生態決心的重要維度——表面上打得火熱的華米 OV,實則在 TWS 解決方案的自研程度上遠不如蘋果。
一位 TWS 耳機終端業內人士向雷鋒網透露,OPPO 擁有最多的 TWS 自研解決方案,vivo 幾乎全是 ODM 方案,華為旗艦級 TWS 產品自研,在小米出貨的 TWS 產品中,其中大約 90% 的出貨量都是採用 ODM 解決方案。
本質上,還是戰略和投入優先順序的問題。
4
AirPods 穩坐高端,但很難
再一家獨大了
儘管如此,在 TWS 市場,蘋果在以往的巨大優勢,也在被不斷侵蝕。
根據相關數據,今年第二季度 AirPods 的出貨量首次出現負增長,其在 TWS 市占率也首次低於 30%。
基於這個大背景,AirPods 3 的問世,引發了不少爭議。
一方面,作為 AirPods 系列誕生 6 年來的最新反覆運算產品,AirPods 3 並不算是一款在功能體驗上體現出開創性和引領性的產品, 它支援空間音訊,卻不具備降噪功能,在產品定位上低於兩年前發佈的 AirPods Pro。
另一方面,它的 1399 元的價格,頗有討好消費者之嫌——此前發佈的 AirPods 2,在搭配無線充電盒版本銷售時價格為 1599 元。
對此,哲凱告訴雷鋒網:「蘋果此次推出的 Airpods 3 實際上是 AirPods 1 代和 2 代的反覆運算升級,是半入耳式產品線的更新,有降噪功能的 AirPods Pro 則是另一條全入耳式產品線。 ”
他認為,正是因為國內 TWS 耳機還未對 AirPods 造成威脅,至少在全入耳式耳機方面,沒有其他 TWS 產品能在品質上勝過蘋果,所以蘋果沒有急著更新 AirPods Pro 產品線。
那麼,國內 TWS 究竟何時才能真正挑戰蘋果 AirPods 市場?
哲凱認為至少還需要三年時間。
“作為行業內的人,我認為與蘋果 AirPods 相比,行業內確實沒有一個能打的,國內 TWS 用了 3 年時間追趕蘋果的降噪功能,但還是比不過,如今 AirPods 3 的佩戴又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們的人體工學研究還差得很遠。 ”
可能三年之後,蘋果也會有新的成長,到時候可能會有別的差距。
但對於整個 TWS 市場來說,AirPods 佔比高達 50% 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蘋果依舊會穩穩佔據一定比例的高端市場,但整個市場的價格門檻會越來越低,蘋果之外的手機品牌在借品牌和價格優勢佔領中低端市場,將白牌擠出市場之外。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手機市場的比例將在一定程度上輻射到 TWS 耳機行業”,哲凱感歎道。
作者 | 吳優
編輯 | 李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