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疫情消退是因病毒自我消亡? 專家釋疑:或是這四大原因所致
近日,有媒體表示,日本疫情趨緩,與新冠病毒存在「自我消亡」有關,真的是這樣嗎? 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與新潟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發現,在德爾塔變異毒株基因組中,一種名為”nsp14″的酶發生了變異,導致病毒無法及時完成修復,從而導致病毒自我滅絕。
除了日本方面以外,日本媒體報導稱,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團隊亦發現,新冠病毒”nsp14″若關閉宿主的蛋白質合成,導致病毒無法複製,由此導致疫情趨緩。
有醫學背景人士稱,假設「nsp14」導致病毒基因突變是存在的話,不太可能被科研人員大量檢測到。 發生這種突變的病毒個體只有可能大量被淘汰。 唯有如此,新冠病毒這一物種才有可能存續。
那麼怎麼理解日本疫情感染人數下降呢? 專家給出了幾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日本疫苗接種率提高不少,以40~49歲人群為例,在8月1日時只有11.4%的人完全接種,而在1個半月後的9月30日,這個數位迅速上升至58.9%。
還有原因可能是,日本的疫情下降跟溫度和降雨也有關係,在炎熱的夏季人們的戶外活動減少,大都待在有空調的房間內,這樣在室內接觸導致傳播的機會就更多了。
此外,導致感染擴大的因素消失,醫療危機改變人們的防疫對策等等,但是隨著冬天的來臨,全球仍然有巨大的防控壓力,有很多民眾已經很早接種完兩劑疫苗,目前體內的抗體已經有了較大程度下降,可能不足以有效防護傳播力非常強的德爾塔。
專家也呼籲,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免疫缺陷人群、醫務人員等)和接種超過6個月人群進行加強接種的必要性越來越高。 同時,隨著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的來臨,繼續嚴格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