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兩年:對年輕一代,疫情帶走的不僅是青春
“疫情開始我大一,現在我大三,不是家裡網課,就是寢室網課,對學校的城市一點都沒好好瞭解過”。 “那些大二的是最慘的,還沒開始享受大學生活,然後就畢業了”。 這些句子都來自昨天一條引起廣泛共鳴的微博。
[第一時間]多個國際組織聯合發佈報告 疫情對超過七成年輕人的教育造成影響
▎藥明康得內容團隊編輯
對於已經工作的人,時間在每天的上下班中走得飛快,一回神,疫情爆發已經是快兩年前了。 而對於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疫情卻佔據了他們約十分之一的人生。 他們最好的光陰,在時代洪流中悄然流逝。 對於未來,他們也難免心生出不確定感。
科學界已經生造出了「新冠一代」(Generation COVID)這個詞。 它的意義涵蓋很廣,既包含在疫情間出生的嬰兒,也包括受到疫情影響的大中小學生。 沒有人會否認,疫情將對這些年輕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卻也沒有人知道,這些造成的影響會有多深。
在短期內,新近畢業生的收入降低,或許是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 一項經濟學研究報告指出,在經濟繁榮發展的年代,大學畢業生們往往有著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更容易通過換工作來實現收入的增長。 而當就業環境不利時,畢業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 這意味著他們往往要從規模更小、工資更低的公司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從工作的前幾年看,他們的收入要低上9%。 直到工作十年後,這種差距才有可能被抹平。
對於尚未踏入職場的學生,前方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英國的一項分析指出,疫情下的網課等遠端教育,會給學生的教育帶來衝擊。 據估計,到今年3月,5-11歲的兒童在數學上已落後3.5個月,閱讀上也落後2.2個月。 教育水準的下降將影響他們的未來收入——按目前的情況估計,在校學生預計終身收入將減少1.6萬-4.6萬英鎊(約14萬-40萬人民幣)。 對於窮人家出身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衝擊將更加明顯。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樣值得關注。 目前的觀點認為,青春期原本就是精神疾病多發的年齡,而新冠疫情還額外帶來了對健康的擔憂、社交隔離、以及生活上的種種改變,勢必會給青少年帶來額外的精神壓力。 一項今年8月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的研究發現相比2016和2018年,2020年疫情期間的青少年抑鬱現象有所增多,精神健康水準則出現下降。 一篇相關評論文章指出,疫情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上,起到了加速暴露問題的作用。
對於更年輕的兒童,疫情則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影響。 儘管很多科學研究已經確認,兒童即便感染新冠,癥狀也非常輕微。 但作為一種社交型的動物,新冠卻會以一種非病理性的方式影響到孩子們。 在正常情況下,兒童會通過一同玩耍,掌握語言和社交等技能。 但在社交隔離下,許多孩子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一項覆蓋13個國家,12種語言的大規模研究指出,在新冠封城期間,如果兒童觀看屏幕的時間更久,或是照料他們的人閱讀得更少,孩子掌握詞彙的能力就會出現明顯下降。
此外,新冠疫情中的種種措施也會影響到孩子們的想像力。 同樣是在本文開頭提到的那條微博裡,有一條留言提到”跟著疫情一起長大的娃,太陽公公都戴著口罩啊。 “顯然,這一代人和我們所見的雖然是同一個世界,但感受有著明顯不同。
最後,則是對新冠期間誕生的人的影響。 由於時間尚早,目前對此類人群沒有大規模的分析。 但或許我們能從歷史上的疾病大流行中找到啟示。 一篇來自2006年的研究分析了1918年大流感期間,美國新生兒的長期發育情況,分析表明他們的教育程度更低、收入更低、社會經濟水準也更低。 其中,新冠一代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準在上文中已經有所提及。 至於他們的未來發展,我們還有待觀望。
總體來看,從即將邁入社會的大學生,到尚在課堂中的青少年,再到牙牙學語的兒童,甚至是剛剛出生的嬰兒,都不可避免受到了疫情的種種影響。 這種影響或許將是長期的——有一些科學家將未來20年裡出生的人,都歸到了”新冠一代”里。 他們面對的挑戰,或許現在才剛剛開始。
但我們也大可不必為此感到悲觀。 就像前幾日刷屏的視頻那樣,在上海迪士尼樂園,一邊是排成長隊的核酸檢測,另一邊的天空中,則是升起的煙花。 這是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畫面。 前路或許難言輕鬆,但生活依舊需要繼續。 能終結疫情的,不止是疫苗和新藥,也還有浪漫與溫情。